古人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因此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指出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那如何正确饮食调养呢?请听高学敏教授说…… |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食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行为。
《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膳食搭配理论,认为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五畜补益五脏精气,五菜有协同充养作用,五果辅助补充营养,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保证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五谷为养】
现在普遍认为“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或称“五谷杂粮”。“五菜”泛指各类菜蔬。“五果”泛指各种果品。《内经》说“五谷为养”,即是以五谷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或基本营养。虽然谷类食物是提供能量来源的基本物质,但其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较低,还需配合其他食物以维持营养平衡。
食用谷类食物,需注意加工不宜太精细,淘洗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每人每天摄入250~400g为宜,尽量粗细搭配;豆类食物,每人每天以摄入大豆30~50g为宜。
【五畜为益】
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类、水产类、蛋类、乳类等,营养价值较高,是人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畜禽类食物的氨基酸构成与人体需要较为接近,有利于弥补植物性食物中赖氨酸不足的缺陷,也是铁、锌、锰等微量元素的良好来源,但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食用过多易导致高脂血症。
水产类食物是膳食中蛋白质的极佳来源,锌的含量较为丰富。其中鱼肝油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对维护视力有一定的好处。
蛋类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组织蛋白最为接近,是天然食物中生物学价值最高的蛋白质;其维生素含量也极为丰富,品种较为齐全,包括所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微量的维生素C。
乳类食物则是钙、核黄素、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日常食用时应以瘦肉为主,少吃肥肉或荤油,每人每日25~50g畜肉,50~75g禽肉,50~100g水产品,20~50g蛋类为宜。每日鲜乳摄入量不低于300g,或摄入相当于300g鲜乳的乳制品。“五畜为益”意为动物性食物是生命机体营养的补益。
【五菜为充】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的植物性食物,属于低能量食品,可为人体提供除维生素D和维生素B1的多种维生素,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但B族维生素含量不高,其所含矿物质质量不如动物性食物,如铁、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蔬菜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五菜为充”是人体机能营养的补充,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每人每天应摄入蔬菜300~500g为宜。水果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也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对平衡膳食大有裨益。
【五果为助】
《内经》说“五果为助”,意为五果是生命机体活动的营养补助。每人每天应摄入水果200~400g为宜。我们膳食种类多样,各食物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每日膳食必须有多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目的。
《内经》所谓:“谨调五味,安和五脏。”(编者注:《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提倡五谷杂粮综合搭配食用,以达到营养成分的互相补充,增强食物的营养价值,调补五脏,完成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完整过程。
饮食调养要“天人合一”
中医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体生命活动必须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规律,才能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在饮食调养方面,亦是如此,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选择具有不同性质的食物。
此外,日常饮食还要因人、因地而异,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地域特点,给予不同膳食搭配。如妇女产后,少气少血,就应该以补气养血的膳食为主,宜选用八珍汤、四物汤等;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多以虚证为主,又常兼夹实证,宜平补,不宜选用大补之品,饮食宜少而精,清而淡,尤其要控制脂类、糖类、盐的摄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还应注意蔬菜、干果之类含膳食纤维较多食品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期间,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常虚实夹杂,易出现热证及消化不良,因此施膳时,以清热、健脾、消食为主,注意不要偏食、忌食零食及生冷之物。在气候潮湿的地区,多湿浊内盛,致脾胃运化失司引起食欲不振,四肢困倦,头重如裹等症,可根据需要选用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化湿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渗湿药作为药膳原料,以达理气化湿,健脾祛湿的作用。
|作者介绍|
高学敏,1938年3月生于天津,汉族,从事中医药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年。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专家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著作有:《临床中药学学科界定要点》、《关于规范药典入选中药制剂品种功能主治的建议》、《浅析中医药戒毒的科学性》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3-1-14第006版),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