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西医认为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一旦得了糖尿病,则患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临床上一般将糖尿病归于消渴一类,消渴的特点主要是患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小便发甜。但除了糖尿病,中医消渴包含的疾病很多,如由于人体神经精神因素及内分泌病而引起的多尿、多饮等症状,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多饮症状,都可列入消渴的范围。因此,对消渴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的同病异治即是指此。
中医很早就对消渴病及其治疗有清晰的认识,这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体现,蒋玉清老师在本文中详细描述了张仲景对不同病因的认识并据此给出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值得学习~~ |
消渴的病因
消渴为临床常见症状,它以口渴明显为主,但又不尽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临床表现,而《金匮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归属于消渴,有口渴多饮,也有口渴不欲饮,但无论什么情况,它不外乎有五种原因:
- 厥阴之消渴;
- 气血津液不足之消渴;
- 小便不利之消渴;
- 小便利之消渴;
- 阳明内热之消渴。
厥阴之消渴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它以阴虚,津液不足为主,津液亏虚内无津液上承于口,故口渴,但它不是大渴欲饮水数升而不解,消谷善饥,尿多之消渴病,因它只津液虚而无内热,故稍稍饮水口渴即解。
气血津液不足之消渴
《金匮要略》消渴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饮食入胃,经过胃的消化吸收而化生水谷精微,古人称之为精气。精气经脾的运化,经血管而输送到全身四肢百骸,上承于口则口不渴。那么如果胃气虚弱,饮食水谷不能经过胃的消化吸收,胃中则无津液输送,无津液上承于口,故口渴欲饮。因它无内热,故不是糖尿病之消渴。当治以健胃生津止渴,方用四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炙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补血养阴,葛根、天花粉、麦冬养阴生津止渴。
小便不利之消渴
小便不利也能引起消渴。由于小便不利则体内废水不能够排出,新水就不能够吸收,组织里缺少水分营养,故消渴而不欲饮。《金匮要略》消渴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又论“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所以因小便不利之消渴,当利小便,使体内废水去,新水就能吸收,经过脾的运化而使津液上承于口,故口不渴。但利小便用以上两方当辨方证,对小便不利之消渴而有脉浮发热之表证,当用五苓散;对小便不利,渴而有水气,腹凉,而陷于阴证者,当用瓜蒌瞿麦丸,因附子温里,能够振兴沉衰,恢复肾的气化功能,则膀胱开阖有度,使小便利,旧水去而新水吸收,故口渴止。
小便利之消渴
肾气亏虚,则肾的气化功能失调,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反多,甚至小便失禁。《金匮要略》消渴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因肾阴阳亏虚,治当阴阳并调,故方用肾气丸,方中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振兴沉衰,恢复肾的气化功能,熟地、山药、山萸肉以滋肾阴,使肾之阴阳之气恢复,则小便恢复如常,津液当还胃中,胃中津液充足而能上承于口,则口渴止。
阳明内热之消渴
阳明病之消渴类似于糖尿病。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阳明病内热偏盛,热盛伤津,则口渴多饮。《金匮要略》消渴篇言:“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又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由于胃热盛,热则汗出,热则小便数,津液内竭,故出现口渴多饮。治疗当以清热解渴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内热,党参、粳米、天花粉、麦冬、生牡蛎、炙甘草健胃养阴生津,使内热清,津液当还入胃中,则口渴缓解。
| 作者简介 |
蒋玉清,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1-10-19),转自中医世家网,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