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医案:无名发热


 

 

姚某,女,80岁。

 

【辨治经过】

 

因发热不退两旬,于1999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因发热不退两旬就诊,无明显原因。

 

开始恶寒,后来身热,不恶寒,汗出虽多,但身热不降,体温最高39.8摄氏度,热势高峰多在午后。伴有脘痞不适,恶心,纳差,饮水欲吐,大便偏少。

 

昨日腹泻日4、5次,小便少,色黄,口干。舌质暗红少津,苔薄黄,脉濡数。

 

辨证:湿热中阻,化燥伤津,枢机不和。

 

治法:和解清化,兼顾养阴。

 

处方:柴胡10克,炒芩10克,法夏10克,陈皮6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厚朴5克,云苓10克,石斛10克,芦根20克,青蒿20克,淡竹叶15克,鸭跖草20克。4剂。

 

1999年10月18日复诊:药服一剂,体温即下降至正常,未复发。疲劳乏力,二便正常,心下不胀,口稍干。苔薄黄,微黄质红,脉濡。

 

辨析:湿热虽化,气阴两虚未复。

 

处方:太子参10克,石斛10克,炒芩10克,青蒿15克,法夏10克,陈皮6克,芦根20克,厚朴5克,六一散10克,炒谷麦芽各10克,竹茹6克,焦楂曲各10克,车前草10克。

 

【体会】

 

1、本例病人发烧已经二十余日,西医各项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也用了抗菌消炎药,但没有效果,属于无名发热。

 

从其临床症状来看,身热20日不能缓解,伴有胃脘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欲吐,结合舌苔、脉象,应能辨出属于湿热中阻,枢机不和。但要注意,这种热性病时间一长,很容易伤阴;汗多更会伤阴。所以对于这样的患者,除了注意其有明显的湿热特征外,还必须考虑有否阴伤的问题。患者口干、小便少而色黄,正是化燥伤津的征象。但从临床表现来看,仍然以标实为主。

 

综合起来看,本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热,病位处于中焦半表半里之间。因此,治疗就应当和解清化,兼顾养阴。方选小柴胡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

 

2、小柴胡汤证,典型的应当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但如果如此按图索骥去应用小柴胡汤,就没有几个病人能用小柴胡汤了。正因为如此,张仲景才郑重地告诫人们,应用小柴胡汤,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本例虽然没有往来寒热这一典型热型,但是其口苦、脘痞、纳差、恶心欲吐,具备了四症,可以从枢机不和辨析,用小柴胡汤治疗。

 

3、湿热有多种表现,如午后发热,身热不扬,肢体困重,关节肿痛,脘闷腹满,口苦口粘,恶心欲吐,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尿频尿热,白带黄浊等。如果湿热熏蒸于舌面,则会出现典型的黄腻苔。但不是所有的湿热症状都会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一定要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本例则是舍舌而从症从脉。所以,本例患者虽然舌暗红苔薄黄不是湿热证应有的又黄又厚腻的舌苔,仍从湿热论治。

 

4、湿热中阻,枢机不和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和解清化,是正治之法。但患者年高,必有正虚;病程日久,也会伤正;口干,尿少,也提示化燥伤津。因此,治疗时必须兼顾养阴。如何处理好湿热中阻和阴津亏虚的矛盾,就显得特别重要。单纯清化更伤阴津,纯粹养阴有恋邪之弊。

 

分析本例方药,用小柴胡汤合藿朴夏苓汤清化湿热,和解枢机,更加青蒿、鸭跖草、淡竹叶,增强轻清透解之力,解决了湿热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再合石斛,芦根甘寒养阴,其与法夏、厚朴配伍,能达到养阴而不滋腻,燥湿而不伤阴的目的。这是周老的独特经验。二诊之时,湿热已解,而气阴未复,所以减去清透退热之的藿香、佩兰、鸭跖草、淡竹叶等,加入太子参,合石斛、芦根益气养阴;用炒谷麦芽、焦楂曲,以复脾胃升降之职。

 

| 医家简介 |

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1948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6年进人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等职。1983年调任南京中医学院,任院长。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等职。

 

来源:国医微课堂医案分享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