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光炜医案:寒热咳嗽,气急胸痛


 

管某,男,26岁。

 

【辨治经过】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下水堵涵后出现寒热咳嗽,气急胸痛。经治无效,卧床已十余天。见管老回,即请往诊。

 

刻下症:壮热便秘,气促息粗。贏瘦露骨而肋间饱满,胸部高突,坐起时高突明显下坠。患者亦有水流趋下之感。脉沉弦,苔白滑。

 

辩证:此胸有悬饮,腑有热结也

 

方药:以十枣汤合承气意与之。

 

处方:煨甘遂15克,京大戟15克,醋芫花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玄明粉10克(冲),瓜蒌仁10克,苦桔梗3克,太子参10克,大枣10枚1剂,服后即觉腹中雷鸣而绞痛,旋即倾盆大泻,排出物甚多。患者顿觉胸中舒畅,令以粥汤频服,助其胃气。

 

次日复诊,已知饥欲食。除肋间漉漉有声,全身极度无力外,别无所苦。乃以六君合四苓之意,调理月余而愈。

 

【体会】

 

本案由寒湿浸淫,困遏脾阳,运化失职,水饮留于胸胁,同时表邪入里,邪热结于肠腑而成,治当攻下,然患者贏瘦露骨,攻之又恐致变。

 

管老分析,“患者虽见形体羸弱,但饮蓄于上,热结于下,若不速攻,升降出入将有废止之虑。况患者年正青壮,病程亦短,故攻之无妨”。

 

因此,他用十枣逐其水饮,硝黄攻其热结,佐以瓜蒌、桔梗开宣肺气,再以太子参扶正防脱。俟泻后气机见转,便易以六君、四苓扶正化饮,缓图竟功。

 

管老说:“攻下当以速决,但应衰其半而止,若贪功续进,致津亡气脱,必致偾事也。”

 

|医家简介|

管光炜(1911-1987),字雅楼,江苏溧水乌山乡人。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因父早亡,13岁到高淳县沧溪张万金药店学徒,19岁到东坝广和堂药号当店员。在此期间,边帮工,边学习,刻苦钻研中医理论,熟记汤头歌,开始为病家处方治病。24岁时,与人合股在东坝开设天和堂药号,并在该店坐堂行医。他天资聪颖,自学成才。一面经营药业,从事医疗实践,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医科函授。民国26年(1937)毕业于天津国医函授学校,民国36年获全国中医师考核合格证书。解放后,他长期在东坝中医院任主治医师。在医术上尤其推崇《医宗金鉴》和《脾胃论》二书,对其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临床治病,着重脾胃。他常说:“脾胃乃仓库之官,健体之本。治病如用兵,兵无粮草不行,人无胃气则殆。”因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补脾益气之剂,被他灵活运用。1981年被镇江地区评为名老中医。1987年10月逝世。

 

来源:国医微课堂医案分享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