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是春季里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气,这不仅与扫墓习俗有关,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在这样一个寄托哀思、乍暖还寒的清明时节,人们更应该注重调节饮食、起居和情绪。 |
清明节,英文译名:Tomb-sweepingDay或者PureBrightness。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气特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年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至4月20日(或21日)结束。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天空清而大地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桐树开花,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最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出现彩虹了。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此时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扫墓与节日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每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起居养生
1、起居养生
◎防春瘟
春瘟是指春季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热性疾病,包括流感、流脑、猩红热、麻疹、痄腮、
风疹等。春瘟具有发病突然、热象偏盛、容易伤阴、流传极快的特点。
清明时节气候还不是很稳定,偶尔会有寒流侵袭。在我国北方,气温迅速升高,昼夜温差较大,且多风干燥。这种天气会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致病菌。因此,清明时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预防春瘟。
预防春瘟的具体方法是:注意居室通风,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天气比较干燥的时候,室内最好使用加湿器,或在卧室里放盆水;多吃水果、多喝水,少吃煎炒油炸的食物,少吃虾、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适当进行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防哮喘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过敏性哮喘的高发期。因为清明时草木吐绿、百花竞放,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增多,容易引发本病。加之春天风沙、扬尘天气较多,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增加,同样会使哮喘发作。过敏性哮喘通常表现为鼻痒、发作性喷嚏、鼻塞、咽痒等,患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等为特征,严重者呼吸困难使人窒息。
为了避免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对花粉及植物过敏者尽量不要去公园或植物园,如一定要外出,也应减少与花粉的接触,最好戴上口罩;出行时应选择好时间,一般来说,中午和下午是空气中花粉飘散浓度较高的时间,此时应尽量避免外出。
另外,预防呼吸道感染也是预防哮喘的重要环节。因为清明时昼夜温差较大,容易使人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上呼吸道感染可以诱发哮喘。因此,清明时节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2、饮食养生
◎慎食发物
清明时应慎食发物。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通常情况下,适量食用发物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
清明时人体阳气多动,向外疏发,内外阴阳平衡不稳定,气血运行波动较大,稍有不当,就会导致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的疾病。在这个季节,支气管哮喘、皮肤病、冠心病等疾病常有加重,如再吃了不当的“发物”,就可能导致疾病加重。
清明时体内肝气特别旺盛,肝木过旺,乘克脾土,就会影响脾的功能,还可使人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发物是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此时食用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应慎食的发物包括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公鸡肉、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禽畜类。
◎多食养肝之品
清明也是养肝的好时机。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调和,各个脏腑的功能也会正常。因此,清明时应多食枸杞、大枣、豆制品、动物血、银耳等对肝脏有益的食物,滋补肝之不足或预防肝脏功能下降。
3、运动养生
清明时除了选择到户外散步、登山等运动外,还可练八段锦来调节精气神。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由八种动作组成,每种动作称为一“段”。每种动作都要反复多次,并配合气息调理(如舌抵上颚、意守丹田)。八段锦的动作一般比较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锻炼。
练习八段锦可以缓解疲劳,放松身心,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通过激发身体潜能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焦虑症及失眠等慢性病。在八段锦的练习中,可选择一到两段单独练习,也可以全套一气呵成。如清明时节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荐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经常练习对脾胃有保健作用。
4、情志养生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此时如果不注重调理情志,而使七情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因此清明时节,人们更应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尽量使心情舒畅,努力做到心平气和,宽善待人,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4)(改动),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