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中医案】肝癌


 

张某,男,41岁。

 

【辨治经过】

 

患者自1988年以来经常肝区疼痛,同时伴低热,体温一般在37.5℃至38.0℃之间,肝功能正常,未确诊。

 

1994年5月,患者因感冒发热,肝区疼痛加剧,如针刺一般,难以忍耐。在某医院作B超,提示肝有占位性病变。当时查体:肝肋以下3cm,中等硬度,明显压痛。乳酸脱氢酶560U,甲胎蛋白阳性。以后又去医院查CT,诊为肝癌而收入院。

 

虽经多方对症处理,但发热、肝区疼痛始终未见改善,全身症状亦趋恶化。同年8月,患者为求中医药治疗转入我院,时症见:肝区疼痛,胃脘胀满,低烧,大便溏,日进食三两左右,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神乏气短,舌质青赤有瘀斑,苔薄白。肝在肋下5cm,表面不甚平滑,Ⅱ度硬,压痛明显。

 

辨证:肝脾气血两虚合并气滞血瘀

 

治则:滋肾养肝、扶脾和胃佐以疏肝益肺、气阴两补。

 

处方:党参15g,黄芪、丹参、鸡血藤、黄精、细生地黄、夜交藤各30g,当归、苍白术、柴胡各12g,青陈皮9g,甘草6g,每日1剂。

 

服药2周后即自觉症状减轻,继续服用本方到1995年初患者出院。

 

在1998年7月的追踪调查中,未发现异常,故认为己经基本治愈。

 

【分析】

 

按照“辨证论治七步法”分析:

 

患者症状表现部位主要为右肋下、胃脘,按中医理论肋下属肝、胃脘属脾,因此第一步定位在肝脾。患者长期低烧不退,同时纳差、便溏、形体消瘦、面晦暗,舌青红、有瘀斑,脉细弦数,肋下有肿块且有压痛,故第二步定性为气阴两虚合并气滞血瘀。

 

一二步合参,第三步即可明确定位为肝脾气血两虚合并气滞血瘀。分析发病的全过程,最早系肝区疼痛、纳差、便溏等症状,但很显然,定位应是原发于肝,定性为阴虚血瘀,脾虚、气虚症状系在肝虚、气滞血瘀的基础上继发的。

 

第四步可确定为病在肝而波及脾。

 

第五步即考虑应予养肝扶脾,气阴双补。

 

第六步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应肝脾同治,但重在肝;在气阴双补的同时,重在养阴。由于肝肾同源,因此把滋肾养阴放在首要地位,养肝扶脾放在辅助地位。

 

第七步治肝的同时也顾及肺和脾。

 

综上,治则为滋肾养肝、扶脾和胃佐以疏肝益肺、气阴两补。

 

|医家简介|

方药中,(1921-1995),原名方衡,中医内科专家。四川省重庆市人。1940年从师于著名中医陈逊斋先生,1944年在重庆开业行医。1951年参加西南卫生部中医科工作。1952年以中医学西医身份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毕业后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治医师、副教授、副院长、研究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对中医辨证论治提出“定位、定性、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五步法。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著有《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等。

 

来源: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