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者,女,48岁,湖北武汉人。
【辨治经过】
2009年10月23日初诊。
1997年,患者行子宫全切术,术后乍热乍汗10余年,汗后不冷,每日发作3~4次,伴肢软乏力,胃脘胀痛,纳差,呃逆,无泛酸,易感冒,心烦,大便干结,4~5日一行,舌淡红,苔白厚兼黄,脉弦缓。
中医诊断:百合病。
辨证为湿热中阻、枢机不利所致。
法当清热利湿、调和枢机。
方拟柴胡温胆汤加减治之:
柴胡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30 g,竹茹10 g,枳实20 g,黄连10 g,吴茱萸6 g,旋覆花(包)10 g,代赭石10 g,墨旱莲30 g,女贞子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虎杖2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服。
2009年10月30日二诊:潮热稍好转,日发2~3次,心烦、胃脘胀好转,大便2次/天,腿抽筋,近日咽喉不适,咳嗽,舌淡红,苔白、根部厚,脉缓。守上方加荆芥10 g、防风10 g,继服14剂。
2009年11月13日三诊:乍热乍汗减轻,精神好转,大便调,饭后腹胀嗳气,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以初方加肉豆蔻10g、砂仁10g,继服7剂。
2009年11月20日四诊:精神好转,乍热乍汗消失,胃脘稍胀,舌脉同前。守上方继7剂。
【分析】
百合病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
梅师在本案用柴胡温胆汤为主治疗,而非用滋阴补肾止汗之常法。
师云:患者乍热乍汗,舌苔白厚兼黄,此乃湿热阻遏、三焦气化失司、枢机不利所致,而非阴虚内热使然。此类病情固有属阴虚内热者,然舌质必然鲜红或绛;若舌苔或黄或白而厚者,则必然干燥,或舌红少苔,亦为辨证之要领。
| 医生简介 |
梅国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名老中医,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多年。临床擅长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灵活运用经方,以经方化裁运用为主,结合时方运用。在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疑难病证方面有丰富经验。
来源:吾爱吾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