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22岁。
【辨治经过】
2004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从小至今一直手汗较多,最近两年则有加重之势,双手心汗出如水洗,异常难受。最近1年在当地四处求治,中医处方便有数十张,包括“通腹泄热”、“清热泻火”、“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等几类方药,但未获效。目前双手汗出多,但觉双手发热,放入冷水中则觉舒服,触之手温较低,双手指尖冰冷,大小便自调,舌淡,苔白,脉弦细。予五苓散合四逆散,处方如下:
桂枝15g,白术20g,泽泻30g,茯苓20g,猪苓20g,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炙甘草10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嘱患者若手汗减少则可继续服用数剂。
5月24日二诊
共服药10剂,手心汗出明显减少,双手发热感觉消失,舌脉如前。在上方中加川芎10g、当归10g、细辛6g,7剂,水煎服。
2周后患者特来告谢,诸症告愈。
【侍诊心得】
患者双手汗出如洗,且双手发热,故容易被医者认为是阳热所致,因此开出“通腹泄热”、“清热泻火”类处方;从小至今一直手汗较多,病程较久,则容易认为是津液滑脱或者表卫不固,因此开出“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类方药。患者手汗虽多,但却双手指尖冰冷,辨证绝非阳热所致;汗出病程虽然较长,但是仅见双手局部汗出,并非全身汗出,且无虚劳之象,因此也非津液滑脱一类病证,而属肝系疏泄失常,三焦水道受阻,不能下行归肾机制。
手汗较多,手指冰冷,舌淡,苔白,脉弦细乃是其辨证要点。实属阳气不展,膀胱气化不力,津气不能正常布散,津聚成水,出现手汗;阳气不展,加之水湿停聚,导致气机不畅,一方面不能正常温煦,故手指冰冷,另一方面,气郁则热,因此感觉双手发热。因此应当以舒展气机,化气行水,利水渗湿为治疗方法。
方中五苓散化气行水,利水渗湿,使水液得以布散,四逆散疏理肝脾,舒展气机,气津得行,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手汗得止。二诊手心汗出明显减少,说明津液布散归于正道,双手发热感觉消失是气机舒展的表现,加川芎、当归、细辛活血养血通脉。
【按语】
陈老常说中医辨证,应当注意五脏经隧弛张,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盈虚通滞,分析病机才会准确无误。此病既用四逆散疏肝理气,解痉缓急,使其经隧和调,以五苓散温阳化气,通利水道,引导水津下行归肾,使其手心出汗停止,充分体现了陈老的辨证思维确有客观依据,不是无稽之谈。
|医家简介|
陈潮祖(1929-),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现为方剂学硕士导师。
来源: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