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喉痹


 

曾某,男,36岁。

 

【辨治经过】

 

2001年10月28日初诊。

 

自述咽喉干燥欲裂,疼痛难忍,反复发作已近3个月。余无明显不适,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惟咽痛难耐,近日天气变冷,病情加重。前面数医所用,尽属桔梗、射干、山豆根、马勃、银花、连翘、玄参、生地、麦冬等清热利咽,解毒滋阴药物。望其咽后壁呈黯红色,舌质淡嫩,脉象沉迟。

 

辨为因过用寒凉,郁痹津血,以致水津不布使然,遂书《伤寒论》半夏散及汤原方:

 

法半夏15g,桂枝15g,炙甘草10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2剂

 

隔日来诊,自述因嫌本方药少,遂将两剂并作一剂,服后痰涎上涌如潮,而昨夜咽喉已不干燥。效不更方,惟脾不运湿之象已显,遂将本方与理中汤合用:

 

法半夏15g,桂枝15g,甘草10g,人参10g,白术15g,干姜10g。

 

守方治疗半月痊愈

 

【侍诊心得】

 

“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咽喉疼痛常与手足少阴有关。此案以突然气温下降,机体不能适应,感受寒邪,邪犯少阴经脉,影响津血流通,郁结咽嗌部位,遂呈咽痛,舌淡苔白为寒滞经脉的辨证依据。本案因寒凝少阴,未见太阳表证,故治以温经散寒,活血行津,方选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谓“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方中桂枝辛温,能辛散寒邪,消除病因;温通血脉,畅旺血行;温阳化气,行其水湿,一箭三雕,自是军中主帅。半夏燥湿运脾,能治咽喉疼痛,桂枝得其相助,则肾脾两脏化气行津之功可复,而痹结于喉之水肿可消。甘草有缓解经脉挛急作用,三药组合成方,能呈散寒、通津、活血、缓急功效,使外寒得散,水液流通,血行无阻,经脉舒缓,而咽痛自愈。

 

【按语】

 

咽痛之证,西医将其局部充血、水肿均称炎症,近世部分中医也亦步亦趋,谓属热而投大剂寒凉。但无论何证,临床所见寒热均有,一律投以清热解毒之品,热证自然获效,寒证则适得其反。此人咽干欲裂,虽示津液不能濡养咽喉之象,但观其舌脉可知此证属于津不上濡,并非热灼津伤所致,而是寒凝气滞,导致津液运行不畅,无以上承;咽喉呈黯红颜色,乃因过服寒凉以致寒凝咽脉,津血运行不利使然,而非疫毒为患。医者不思温通津血而惟解毒是务,予寒凉之品,冰伏气血,反而愈增其壅,故疼痛不解,日久难愈。

 

此案之获效,学者应从中领悟气血津液宜通之理。咽喉肿痛,无论偏寒偏热,气血津液阻滞常居十之七八,津液仅占十之二三。临证除应谨察病因寒热以外,尤宜察其津血虚滞,据以施治,才能获得良好效果。本例虽是咽干痛,但其咽部呈黯红而非鲜红色,舌淡脉迟均提示病性属寒,临证须识。

 

|医家简介|

陈潮祖(1929-),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现为方剂学硕士导师。

 

来源: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