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便秘


某女,51岁,干部。

 

【辨治经过】

 

1982年6月19日初诊。

 

自述大便困难,5~7日1次,病程长达10余年,遍服中西药无效。观其面色萎黄,舌淡微胖,苔滑润;询知四肢无力,余无所苦,审得六脉弦滑。诊为便秘,辨为肾阳虚损、水津不布之证。

 

立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法治之。方用五苓散:

 

桂枝 20g,白术 20g,猪苓 15g,茯苓 15g,泽泻 15。

 

服上方1剂未尽,大便日解2次。连服6剂,便解畅利,每日1次。

 

嘱其3日1剂,续服6剂,此证未再复发。

 

【按语】

 

便秘一证,无非三种基本病理,一是阴津枯竭,二是水津不布,三是传导无力。今病人面色淡黄,舌淡脉缓,身软无力,显系肾的气化不及以致水精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虽有湿滞体征象,肠道却见燥涩,与水肿而兼便秘同理。用此方化气行水,令其水精四布,内渗肠道,大便自然正常。医者但知五苓散治气化失常的泄泻,不知治气化不行的便秘,是对《内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理犹未透彻理解,亦对治病求本之旨尚未彻底明瞭。

 

|医家简介|

陈潮祖(1929-),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现为方剂学硕士导师。

 

来源: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