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诊治经验
人体胖瘦,长期以来,人们仅作为一种普通社会现象看待,无论是楚腰纤细掌中轻,还是唐时君臣爱膏臀,都没有引起医学的重视和深入讨论,故增胖减肥都少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遵循。当今之世,减肥风气日隆,一方面是因为追求形体美的观念驱使,另一方面是病理性肥胖确也客观存在,而且患者数量还在与日剧增。
吾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研究,认为形成病理性肥胖的病理要素是下焦阳气虚衰。下焦阳虚,则气化不力,既不能化谷精为肾精,又不能化水津为水气,导致“脂”凝液聚,浊阴堆积,形成肥胖。肥胖的形成,除吾师所论下焦阳虚一端外,中焦阳气亢盛,也是重要病理因素之一种,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阳亢,则消谷善饥,食量倍于常人。食多则水谷精微摄入成正比例增加,倘若体力消耗又少,则极易形成营卫堆积,发为肥胖。后者属实,前者属虚。
其临床表现,后者多食易饥,两目有神,舌红面赤,二便正常,六脉盛实。前者纳呆口淡,精神萎顿,腰膝无力,肢冷便溏,舌胖苔润,脉沉细无力。由舌、脉所表现出的症状是最重要的辨证依据。
治实当以清阳明实热为主,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为方,既釜底抽薪,又凉血填中。治虚当以真武汤为主方,既促进气化,又利水排浊。
病例举例
案一
余某,男,5岁半,1991年7月19日以嗜肥、体胖就诊。
其母代述:此子顺产4公斤,先天禀赋颇丰。产后母乳喂养至周岁,此后即以饭食、牛乳喂养,初摄饭食即喜肉汤肉羹,至2岁时,可日时肥肉0.25公斤,3岁时食肉量增至0.5公斤,至今已日食肥肉0.75公斤,三餐索要,无肉不食,强食之则干呕。5岁前家长不以为病,且以为喜,即干呕之状,亦以为顽童故作,初未经意。近年见其呕状甚剧,不似故作,始求医诊治。医以温胆、平胃、涤痰、导痰等和胃降逆,化痰止呕之剂治之,不效。
观此子形体甚丰,测其身高1.3米,体重42公斤,面色红亮,两眼精明,舌红润,苔薄黄;询知二便正常,夜卧安稳,唯口中常有秽浊之气逼人。查六脉弦滑。
诊断:肥胖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白虎承气汤
石膏30g,知母20g,生甘草20g
生大黄5g,生地20g,芒硝6g
玄参10g,粳米100g
上方一服呕止,尽剂肉量减半,嘱其家长对该儿少进灸炒,增食瓜果,药勿再进。
【按】
1、中焦有火,消谷善饥。嗜肥亦善饥之变相。但此子先天丰足,后天强盛,身高体壮,是奇禀之异体,能食嗜肥,未可谓病。唯无肥则呕,且口气秽浊,是中焦郁热,故以增液承气汤去其菀陈,滋其燥热,白虎抑其亢盛,故可尽剂而愈。
2、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当生长发育旺盛之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头,生长发育,唯此是赖,治可杀其偏亢之势,不可灭其生发之机,故宜中病即止。
案二
周某,女,26岁。1993年5月14日以形体发胖年余就诊。
自诉:婚前形体苗条,重47公斤,今结婚不到三年,身体逐渐发胖,初不以为意。近半年来,动则心累气喘,步履艰难,称量体重,竟达78公斤,服减肥茶月余,体重不减,症状无改善。
询知食量并未伴同体重一起增长,且长年肢体便溏;观其面色晄白,舌胖淡,苔滑色白;切得六脉沉细。
诊断:肥胖
辨证:阳虚湿滞
治法:温阳利湿
方药:真武汤加泽泻
干姜15g,茯苓30g,泽泻30g
炒白术15g,白芍15g
制附子30g(另包先煎1小时)
上方1日1剂,连服30余剂后,体重降至63公斤。服药期间,小便增加,食欲亦较前旺盛。
【按】
1、此妇体增而食量不增,且长年肢冷便溏,又诊得舌胖淡,苔润,脉沉细,是肾阳虚衰,水不化气,气不化精,浊阴堆积之明证。
2、真武汤加泽泻、温阳利水,力最雄峻,用治阳虚虚胖,最能促进气化,排废泄浊,推陈致新。
|医家简介|
陈潮祖(1929-),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现为方剂学硕士导师。
来源: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