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5g,生姜10g
人参15g,甘草10g,大枣15g,乌梅15g
青黛10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气虚肝热,血溢脉外,痔血、尿血、崩漏、心悸气短,体倦乏力,舌尖微红,脉弱无力。
【证析】
下部出血,是本方主证;气虚肝热,是此证病机;其余证象,是气虚肝热辨证依据。
血行于脉,有赖肝为疏调,气为固摄。如果肝经有热,疏泄失常,卫气虚损,不能固摄,则血溢脉外而下部出血诸证见矣!
何以知属肝热气虚?因舌尖微红为血热之象,心悸气短为元气虚损之征,故知之。
【病机】
气虚肝热,血溢脉外。
【治法】
益气清热,敛肝止血法。
【方义】
此证有气不摄血、热迫血溢两种病理存在,治宜益气清热,双管齐下,才与机理相符。
此方是由小柴胡汤加青黛、乌梅而成。方中人参、甘草、大枣补益元气,半夏、生姜运脾和胃,使中焦健运则卫气有源,血得气摄而血不外溢。黄芩擅清肝经气热,青黛擅清肝经血热,柴胡疏肝理气,杜绝气再郁结化热,使血能内贮于肝而不外泄。复用乌梅敛肝止血,遂呈益气摄血、清肝宁血、敛肝止血三法具备之方,所以用治出血,疗效甚佳。
【应用】
《仁斋直指方》谓小柴胡汤加乌梅能治诸热出血。余在此方再加擅清肝经血热的青黛,则止血功效尤著。不仅下部出血可用,如果减去生姜、柴胡改用青蒿,则上部吐血、咳血、鼻衄、发斑,审属两种机理同时存在,亦可使用。若欲增强清热止血作用,可加炒地榆20g;若欲增强收涩止血作用,加入乌贼骨30g,茜草10g。
病案一:
张某,女,65岁。2001年12月就诊,自述阴道下血,淋漓不断,已逾一月。曾经某省级医院妇科检查,子宫并无异常。余思患者年逾花甲,且兼心悸气短,遂书此方3剂付之。二次来诊,血已停止,唯在小便后纸上尚有一点血迹,原方再加乌贼骨、茜草,嘱其再服3剂,两月之后,未见复发。
病案二:
李某,男,32岁。2002年元月来诊。自述小便尿血已有数月,遇劳加重,曾经西医检查,既非肾系结核出血,也非尿路结石损伤出血,原因至今不明。书此方3剂付之。二次来诊,谓已半月未曾见血,嘱其再服,以免复发。
病案三:
陈某,男,31岁。2004年8月3日就诊。自述行房精中带血,多方医治无效,求治于余,观其舌淡,遂书此方加黄芪、白术、蒲黄、三七、龙骨、牡蛎付之,服六剂精中已无血液,嘱再服数剂,巩固疗效。
【歌括】
参芩乌黛谱新方,柴芩参夏草枣姜;
青黛乌梅共九味,崩漏尿血此堪尝。
|医家简介|
陈潮祖(1929-),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现为方剂学硕士导师。
来源:摘自《中医治法与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