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医案】贫血待查


陈某,男,24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91年4月3日)

 

自觉头晕乏力,心慌,经检查:Hb(血红蛋白):8g/dl,RBC(红血球):2.85~10.9/mm3,诊断为贫血待查。经治疗2月余,Hb反下降至5.5~6g/dl,怀疑为再障。经病友介绍,求赵老医治。

 

诊见患者面者面色眺自,头目眩晕,周身乏力,饮食不佳,心慌气短,动则汗出,心烦急躁,失眠梦多。舌红苔白腻,脉沉弦细数。Hb:6g/dl,RBC:3.0×109/mm3,BP:80/60mmHg。

 

辨证:肝胆郁热,气机阻滞。

 

治法:宣郁清热,调畅气机。

 

方药: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0.5克,川楝子6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竹茹6克,枳壳6克,半夏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

 

停服其他药物,饮食清淡,每天早晚慢步行走1~2小时。

 

二诊

 

自觉症状减轻,精神较好,力增,血红蛋白已升到7克,仍梦多。

 

上方去大黄、川楝子、大腹皮、槟榔。7剂。

 

三诊

 

血红蛋白升到8克,余症皆减。继用前方加减。

 

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0.5克,雷丸10克,使君子10克,竹茹6克,枳壳6克,生牡蛎20克。7剂。

 

经上方加减继服4周后,5月15日再次化验:Hb130g/dl,RBC 4.4×109/mm3,PLT(血小板) 150×109/mm3,BP 110/70mmhg。

 

面色红润,饮食佳,余症皆除而告愈。

 

【按】

 

贫血属于“血虚”、“虚劳”范畴,传统治疗以滋补为原则。而老师治疗本病,则强调在脉、舌、色、症、化验检查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看到贫血就认为是虚证。

 

该患者头目眩晕,面色眺白,周身乏力,心慌气短,动则汗出,血红蛋白低等均表现出虚损之象。而脉沉弦细数,舌红,心烦急躁,失眠梦多等症,又为肝胆郁热之象。当以何为主?

 

老师说:虚实之辨,微细在脉。脉沉主里病,弦主肝郁,数为热,细主阴伤。舌红乃为热郁可知,苔白腻乃为气机不畅之征。观其以前用药,皆为滋补之剂,滋补则壅滞助热,故疗效不显。因此老师用升降散调整气机之升降,配川楝子、枳壳舒肝解郁,清肝经之热;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大腹皮、槟榔、枳壳、焦三仙、水红花子消食导滞,有助于脾胃之升降。老师着重于降胃气,以利于脾气上升。半夏、枳壳、竹茹清胆之热而和胃安神。诸药相合,服之病愈。另外饮食清淡和走路锻炼,也有利于气机升降和造血功能的恢复。

 

|医家简介|

赵绍琴(1918-2001),北京市人,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享受国务院津贴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

 

来源:摘自《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