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内壮体质,铸就健康人生


20150117 dayijingcheng

 

  作为医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为患者解除病苦,这是笔者发心学医的最初心愿,也是行医过程中一直遵循的一个方向。正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先师所言,医生的使命与担当 在于:“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意思是说:医学,对上,用来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 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

 

       然而,每当看到患者被病痛折磨而无奈求助的眼神,听到病患家属迫切求医的倾诉,笔者心中就十分难受,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同情心和责任感,所能做到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为患者解除病苦,这是一名普通医生的职责,也是不断激励笔者在行医道路上前进的重要动力。

 

       笔者在行医近10年 之际,回想起来,虽然也治好过一些疑难杂症,但是,还有大量的疾病,如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子宫颈癌、脑卒中、肾衰、肝硬化腹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变,等等,却有心无力,有的疾病即便能够解决,但所付出的代价(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也非常人所能承担。每每见到患者痛苦、绝望的神情,便心有余而 戚戚焉,感慨患者为何“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为何不早一点防患于未然,感慨中医之“上工”精髓不为人所知。

 

       以笔者的经验,几乎所有的重病患者都在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调整心态,为什么不早一点锻炼身体,为什么以前总是熬夜、饮酒过度、纵欲伤精……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中医观念认为,导致人生病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种,即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不内外因(饮食不调、起居无常等),只要从这三方面加以注意,很多疾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基于这个原因,笔者无论是在诊病之余,给患者叮嘱养生注意事项时;还是在各地做讲座,与大家分享中医传统的健康观念时,都怀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通过改变人 们的观念,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已经得病的人们尽快康复;让没得病但却有不良心态和生活恶习,照此发展下去大有得病可能的人们及时改正恶习而避免得病; 让喜爱养生、追求身心高质量生活的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笔者在行医和宣传健康观念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应出版社之邀,结集出版,这便是写本书的初衷和缘起。

 

何为“内壮”

 

       何为内?即内在的意思,包括身体、内脏、内心三层涵义。

 

      所谓内壮?即内在强壮,包括身体健康、五脏安和、内心宁静三层涵义。

 

第一层:身体健康

       放眼现在的社会,有些人为了名利、权势而终日奔波,苦心经营。俗话说,生活需“三子”:房子、车子、票子。在这“三子”的驱动下,人们好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整日奔波不停,小毛小病,能忍则忍。

       直到有一天,身体不适,实难忍受,体检之后,医生告知:得了某种疾病,或终身服药,或住院治疗,甚或存活期还有多少天……

  于是,“前半辈子拼命赚钱,后半辈子花钱治病”,乃至“钱在银行,人在天堂”的人生悲剧就此上演。而类似情节的剧目,在1800年前的东汉,也曾经上演过,只不过场景不同……

       仲景先师在《伤寒论·序》中言及当时的人们是这样记载的:“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意思是说:人们只是争着去追求权势富贵,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内在憔悴。却不曾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重视身外之物(名利、权势、荣华富贵),而忽视内在身体健康,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内壮”二字,就是提醒终日汲汲于名利的人们:请您注意身体健康!

第二层:五脏安和

       西方的运动方式以锻炼肌肉为主,跑步、打篮球、踢足球、举哑铃、健美,等等,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则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以肌肉发达、心肺功能增强为目的。

       中国的传统运动却以锻炼内脏为主,其形式是导引与吐纳相结合,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腹式呼吸、打坐吐纳等,在锻炼肢体的同时配合呼吸调整,务使动作柔和缓慢、连绵不绝,脊柱折合仰俯,并配合呼吸深长细匀。

       从中医角度来看,动作缓慢柔和,目标在于使十二经脉通畅;脊柱折合仰俯,目标在于通畅任督二脉;呼吸深长细匀,旨在谐调五脏气机,使其周流不息。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动作缓慢柔和,可帮助大脑皮层放松,自主神经活跃,增加胃肠蠕动;脊柱仰俯与呼吸配合,可使膈肌上下起伏,内脏轻柔运动,使平时锻炼不到的内脏血液运行。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尤其是大脑皮层得不到放松,因此自主神经协调性降低,内脏得不到舒展,尤其是思虑过度、生气、郁闷之后,手足冰凉、口干舌燥、胸口有堵塞感、食欲降低、睡眠不安、精力不足、神疲乏力,此皆五脏之气郁滞的表现。

       经过中国传统的运动锻炼之后,手足温暖、口中津液内生、胸腹之气畅快、胃肠汩汩有声、食欲正常、睡眠安和,锻炼之后精力旺盛、神清气爽,此皆五脏安和的表现。按现代医学所言,这是大脑皮层放松、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内脏蠕动增强、血管血运丰富、内分泌腺活跃、能量储存的表现。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符合“内壮”原则的锻炼方法,古称导引吐纳,配合药物、针灸的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因此经常教患者一些自我锻炼的法门,如揉腹、内壮、固肾功、走圈、开关松肩法、五体投地功、抻筋拨骨、站桩、打坐、腹式呼吸、舒展心胸、五脏养生功等诸多方法,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锻炼妙法皆源自古人,既符合传统养生之理,又非常简单实用,验之临床,收效良好,笔者不敢私藏,公之于众,在本书第一章中详细介绍。

       此外,生活中还有细节需要注意,如饮食、睡眠、房事、着装等。生活方式应当符合自然之理,以期达到五脏安和、气脉流通的目的。这些内容,在本书的第四、五、六章展开详细的论述。

第三层:内心宁静

       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养神,心神宁静空灵,五脏自然安和,真气自然顺从和畅,身体自然健康。因此,内壮的第三层含义便是内心的强壮——心神安宁。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便是养心之道。“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遵循“道”,言行举止自然流露便是“德”,而内心的自然状态便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云:“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因此,恢复内心的正常状态,古人称之为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也称为五德,对应五行——木、金、火、水、土,对应到内脏则为肝、肺、心、肾、脾。因 此,养心的基础是恢复德行,遵循道德来做人做事,上以孝养父母、尊敬师长;中以和睦家庭,团结同事、同学;下以爱护晚辈,慈幼助弱;对自己则整肃身心、澡雪精神,此谓修身。

       至此境界,不受物欲所累,便是内心的空灵,自然自在。因此,平日起心动念之间,言谈举止之处,处处与自然之理——“道”相应,此即是“德”,也即“五常”,以此为基础,内心自然宁静空灵,养生的最高境界——“养神”的效果便不期而至了。

       七情致病的原理,修身养性的益处,在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著作中反复提及,自古有之。而现代医学将之命名为“身心医学”,尤其是近代民间教育家王凤仪先生对于五常、五毒(怨、恨、恼、怒、烦)与五行、五脏的联系颇多发挥,并有实证,笔者在学习这些古代先贤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人体会、观察发现,内心的五常、七情确实对身体健康和疾病有影响,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也略有心得,这些具体内容,在本书的第二章、第三章有详细的论述。

 

  “内壮”的三层涵义,本书次第展开,真心希望读者能够依此而得到身体的健康、五脏的安和、内心的宁静,过上身心和谐的幸福生活!

 

来源:本文摘自《彭鑫谈内壮健康法》,转自中医彭鑫博士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