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话膏方


       冬三月气候寒冷,自然界万物凋谢,阴寒胜而阳气衰。《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即冬季的三个月应该藏气血,藏精神。在冬季补养,既可以及时补充人体的气血津液,抵御严寒的侵袭,又可使来年少生病或不生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膏方是冬季进补的一种有效手段,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服用膏方。那么服用膏方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俗语说:“一夏无病三分虚”。长期以来,人们讲究“冬令进补”,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春来打虎”的说法。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封藏的季节,天气寒冷,食欲旺盛,此时调补,更有利于精微物质的吸收与闭藏,达到改善人体虚损状态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冬三月,此谓闭藏……养藏之道也。”言即如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自身健康日益重视,对冬令进补也越来越重视。许多慢性病患者更是喜爱冬令进补,以治病强身,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由于中药膏方,一人一方,针对性强,既能防治疾病,又有滋补身体、改善体质、抗衰老等多种作用,加之口感好,自然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一些白领阶层。

 

       膏方又称为膏滋药,是通过医生对不同体质的人进行辨证处方,君、臣、佐、使,合理配伍;药物剂量因人而异;经过浸泡、煎药三汁、再浓缩去渣,然后加入胶类、糖(糖尿病患者用木糖醇、元贞糖)等收膏而成。膏方进补,一般以冬至日起五十天左右为最佳时间。

 

膏方适用对象

 

       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目前膏方已非单纯补剂,还有治病纠偏,调治结合及“治未病”的作用。

 

膏方适用对象主要有:

  • 一是中、老年人,体质虚弱,需要防病强身者;
  • 二是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贫血、慢性肾炎等)已经稳定,为增强体质、巩固疗效的人;
  • 三是康复患者,如手术后、出血后、大病重病后、产后极度虚弱者;
  • 四是亚健康状态者,即平时无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易疲劳,睡眠差,精力不佳,难以胜任紧张而繁劳的工作者。

 

脾胃不适者先用“开路方”

 

       服用膏方前应先调理脾胃,即服“开路方”,为患者对膏滋药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路方由中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再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给予处方,以汤剂的形式服用。开路方还有试探性调补的作用,以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为开好膏方做准备。一般开路方可服1~3周。如有些患者无服用膏方的障碍,也可直接服用膏方进补,不必服开路方。

 

服用时间

 

       膏方可以每天服一次,在清晨空腹或晚上就寝前服用为宜;也可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用一汤匙,约30g,开水冲服,具体可依患者体质而定。空腹便于吸收,药物容易发挥作用,但如空腹服后胃肠有不适感,则应改为饭后服用。

 

注意事项

 

       服膏方期间,如遇伤风、感冒、伤食、腹泻等,应暂停服用膏方,等上述新发疾病治愈后,再继续服用;服用膏方时,应忌食生白萝卜、浓茶、虾、蟹等;服含何首乌膏方要忌猪、羊血及铁剂;膏方不宜与牛奶同服,以免营养成分被破坏。阳虚体质者,忌食生冷食物;阴虚体质者,应忌食辛辣、油煎食物、羊肉、狗肉等。膏滋药应储存在瓷罐中或搪瓷罐中,不宜用铁、铝容器存放。一料膏方一般要服用一个月左右,故膏方开启服用后,要及时存放冰箱或阴凉处,若发现有霉变则不宜服用。

 

适宜人群

 

       膏方进补并非人人皆宜,急性外感、急性胃肠炎以及身体健康的人,不宜或不需要服膏方;心功能不全、胃肠道瘀血、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忌服膏方。一般来说,儿童及青少年以食补为主,但某些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或经常感冒、哮喘、慢性肠胃疾病的儿童,也可以服膏方。

 

       另外,膏方进补,须进行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切记勿一成方各种人都服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原则指导下,合理服用膏方,可使中年人增强体质,精力充沛;可使老年人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通过膏方的调治,长了正气,提升了机体抗病能力,阻遏外邪侵袭,使脏腑虚损状态得以纠正;使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身体功能渐渐地恢复,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从而达到强身、延年、防病、治病,提高机体抗病力的目的。

 

|作者介绍|

孙晓萍,女,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本科,学士学位,从事临床工作20 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头痛、中风、失眠、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来源:光明中医(2010-6),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