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事中医】跟着《内经》治咳嗽


真正的中医是怎样的?

真人,真事,真情

真实的场景,展现真实的中医!

 

     近日降雪降温,不少人得了感冒,外加剧咳。小奕的家人也不幸中招,开始咳嗽,于是赶紧遵医嘱,喝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但是从第二天开始,咳嗽更厉害了,而且在晚上也咳嗽不停,到早上起来甚至在咳嗽的时候两肋也有疼痛的感觉。

 

     小奕赶紧翻出《素问·咳论》,岐伯说:“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所以小奕判断这应该是肝咳。

 

     那么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治脏者治其俞”,所以就应该找肝经的输穴,那就是太冲穴了。

 

     于是小奕帮着按揉太冲,摸上去后,家人居然大叫“疼”。但按揉了2分钟后,咳嗽明显少了很多。看来真是有效唉,于是就让家人继续按揉。这样到了下午,咳嗽已经好了很多。于是再喝“抗病毒口服液”,又泡了金银花茶,多管齐下,终于把咳嗽控制住了。又过了3天,已经完全不咳了。

 

     难怪《黄帝内经》被称为中医经典,里面介绍的方法是立竿见影的呀。小奕忍不住地想与大家分享《咳论》谈到的咳嗽和治疗,说不定能帮上大家呢~

 

【小奕的分享】

 

     一般的咳嗽都涉及到肺。因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能宣降,就会出现气逆咳嗽,甚至于喘息。但不单是肺令人咳,五脏六腑的病都可以使人咳嗽。这是因为肺在身体中相当于丞相,治理全身气血营卫和经脉(肺主治节,肺朝百脉),因此五脏六腑的病,都可以通过经脉影响到肺,导致咳嗽。所以咳嗽虽然涉及到肺,但病本可能是在其他的脏腑。

 

《素问·咳论》是怎样描述咳嗽的原因呢?

 

     一是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二是内伤生冷饮食,内外合邪。如果参考《内经》的其他篇内容,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都能引起咳嗽。因此在遇到咳嗽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是什么引起咳嗽并对症治疗的。

 

     咳嗽还与感邪轻重有关,邪轻,病就轻;邪重,病就重。《咳论》中讲:“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说明严重的可以影响到内脏,并出现腹痛、腹泄的症状。如果五脏咳不停止,时间长了可能就会转移到六腑咳,这样病邪就深入了。

 

那么五脏六腑的咳嗽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小奕把《咳论》中五脏咳的表现总结如下:

五脏咳
肺咳 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 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 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 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 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五脏咳久了,就会传到相对应的腑中。五腑咳嗽的表现就会是:

五腑咳
大肠咳 咳而遗失(即大便失禁)
小肠咳 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失气,俗称放屁)
胆咳 咳呕胆汁
胃咳 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膀胱咳 咳而遗溺

 

     如果继续咳嗽,那么就会传入三焦,从而出现三焦咳。三焦咳的表现是上焦水停,面肿气逆;中焦胀满,不欲饮食,而且可能还会出现小便的问题。

 

那么咳嗽了怎么治疗呢?

 

     《咳论》中对于这么多不同咳嗽的治疗方法写得非常简单,那就是“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而小奕的经历说明至少用输穴治疗五脏的咳嗽是很有效的,所以小奕也把相应的穴位记录如下。

 

五脏(阴经)

输穴

经穴

太渊 经渠
神门 灵道
太冲 中封
太白 商丘
太溪 复溜

 

六腑(阳经)

合穴

经穴

大肠 曲池 阳溪
小肠 小海 阳谷
阳陵泉 阳辅
足三里 解溪
膀胱 委中 昆仑
三焦 天井 支沟

 

     各位读者,不知你们是否有咳嗽的经历呢?大家都是怎样治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