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困脾胃”是怎么回事?


      很多白领工作一天下来觉得头昏、肩痛,胃口也不好,这可能是由于办公室空调和缺乏运动,归根结底,可能是湿困脾胃。那么什么是湿困脾胃呢?任宏丽、彭卫华两位老师在《字缘中医》中为我们娓娓道来~

 

      “汉代《述行赋》中写道:“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湿在古代是指地低潮湿的意思。湿,从水,仿佛地上铺着稻草,被水浸湿的样子。《庄子·让王》有“上漏下湿,匡坐而弦”的句子,描述百姓房屋漏雨,地面潮湿的艰苦境地。”

 

      湿,其偏旁为“氵”,无疑与水有着密切关系。不论地面潮湿,还是天气阴湿,都给人以黏腻、不干的感觉。因为水是寒性的,湿在本质上也属阴。《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这里提到的“寒”“湿”等是大自然存在的气候因素,相对其他几种气候,风、湿几乎任何季节都会存在。

 

      通常情况下,湿不会明显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顶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不方便,好像上海五六月份的黄梅天气,每天细雨绵绵,东西都会受潮、发霉,房间里也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味道,所以北方人很不喜欢这样的天气。

 

      不过因为体质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容易感觉到湿的气候变化,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人。如前面提到的黄梅天到来时,很多胃肠弱的人就会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这时即使没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对着镜子观察舌苔也可以看到舌苔很腻。

 

      明代医家赵献可把“湿”分为四种:雨雾露,是在天之湿;泥水,是在地之湿;酒水乳酪,是饮食之湿;汗出沾衣,是汗液之湿。他还特别提到,不同的湿,导致的疾病也完全不同。

 

      古代医家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之湿,先伤脾胃。举个例子,喝过多的水或者酒,都会引起呕吐,就是胃没法容纳这么多饮食的一种自我保护。吃了不洁净的食物,人也会上吐下泻,也是肠胃不适的表现。而且外界的湿和饮食之湿会互相影响,如果环境比较潮湿,更要减轻胃肠的负担。

 

      为什么感受湿邪,人的舌苔会很腻呢?因为舌苔是胃气熏蒸而成的,所以湿伤脾胃就会在舌苔上反映出来,而湿的特性是黏腻不爽,所以舌苔看起来也很腻。这一点也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即任何一点小的现象,都会揭示大的问题,古人说“一叶落而知秋”,就是这个道理。

 

      湿困脾胃的临床表现除了舌苔腻,更多的是消化不良,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小便不利,可以用燥湿健脾的药物藿香、佩兰、苍术等进行治疗,食疗方赤小豆鲫鱼汤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古代药书《药性论》说它能“治水肿皮肌胀满”,“通气,健脾胃”,用于小便不利、水肿黄疸等证。鲫鱼甘鲜美味,有健脾、补虚的功效,《本草拾遗》记载鲫鱼“主虚羸,熟食之”,《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温中下气,补不足”,《滇南本草》认为它有“和五脏,通血脉”的功用。

 

      做赤小豆鲫鱼汤的时候先将三两赤小豆浸半小时左右,和鲫鱼一起放入瓦煲里加清水煲煎,加入少许的调料,以口味清淡为可,喝汤吃肉,在黄梅天吃效果很不错。现在,写字楼里多是中央空调,在夏天时人为创造了一个寒湿的环境,很多白领工作一天下来觉得头昏、肩痛,胃口也不好,回家做赤小豆鲫鱼汤吃,既吸收了蛋白质,又保健了脾胃,还补充了水分,一举三得,很值得一试。

 

本文选自《字缘中医》

主编:任宏丽、彭卫华

副主编:薛辉、颜彦

 

《字缘中医》简介: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的演变反映着中华文化的沧桑变迁,其与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书撷取了57个汉字,通过阐释其蕴含的文化和医学知识,探索汉字与中国社会文化、生命文化之关系,与中医学认知理念、认知方法之关联,从另一侧面展示汉字的独特魅力。

 

| 作者简介 |

任宏丽,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编学术专著3部,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一等奖、2010年度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度“全国中医药科普宣传金话筒奖”。2011年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担任访问学者一年。

 

彭卫华,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现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中医人文教育,主持和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参与编写教材3部。以“我思故我在”为人生信条,认为为师者应当以“激发生命力”为责任,也认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当在社会生活中有投入和担当。先后开设课程“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国文化概论”“鲁迅其人其文”等,颇受学生好评。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公众号(shutcmweixin),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