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东医案】神经官能症头痛


 

赵xx,男,27岁,干部。

 

【辨治经过】

 

初诊(1965年10月17日)

 

初次发作因隔夜受寒,引起头痛头晕眼花。8月27日曾昏倒一刻钟,两目干涩,左目视物不清尤甚。一星期后各症均减,但头痛如前,不能用脑力,迄今未愈,夜寐不安,面色萎黄,唇紫,形瘦神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带数。风阳上扰,心神不安。暂予清泄风阳,安神通络之法。(粪检有血吸虫卵。)

 

桑叶三钱,杭菊三钱,蔓荆子三钱,白蒺藜三钱,真珠母一两,赤芍五钱,黄芩二钱,薄荷叶八分(后下),川芎一钱半,夜交藤五钱,蝎蜈片10片(分二次吞)。二剂。

 

二诊(10月22日)

 

服药后,昨起头晕头痛较轻,颈项微拘强,易汗出,饮食少。舌质淡红,苔薄,脉弦小滑。再拟平肝潜阳,养阴和胃之法。

 

天麻一钱半,生石决五钱,白蒺藜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半,川石斛三钱,赤白芍各三钱,丹参四钱,钩藤四钱(后下),炒谷麦芽各五钱。二剂。

 

三诊(10月24日)

 

昨夜寐较安,头痛已减,但觉头胀,颈项略觉拘急,胃纳较好。仍用前法加减。

 

前方去炒谷麦芽,加炙地龙一钱半,海风藤四钱。三剂。

 

四诊(10月27日)

 

近日夜寐较安,唇舌觉麻,头痛减而未止,痛则目视昏糊,头部觉热,近来夜有干咳,胃纳较增(每日八两),舌质淡红,苔根薄黄,脉弦小滑。肝肺有热,阳易上扰。再予平肝潜阳,清肺治咳之法。

 

天麻一钱半,石决明五钱,白蒺藜三钱,杭菊三钱,当归三钱,川石斛三钱,赤白芍各三钱,杏仁三钱,海蛤壳五钱,丹参四钱,钩藤四钱(后下)。三剂。

 

五诊(11月3日)

 

服上方后头痛基本消失,故自动停药。昨晚又感外邪,引起头昏恶寒,今晨头晕且痛,口干,饮食后觉脘胀。舌苔薄白,脉弦。外感风邪,引动肝阳上升。再予疏邪平肝。

 

荆芥二钱,薄荷一钱(后下),桑叶三钱,蔓荆子三钱,白蒺藜三钱,天麻一钱半,陈皮二钱,苏梗二钱,钩藤四钱(后下)。二剂。

 

【按】

 

患者因头痛而病休已五十天。平时用脑过度,夜寐不安,引起肝阳上升,扰犯清空之所,由于脑髓不充,神志不宁,以致发生头晕昏厥。初诊时,据述某医院认为有脑型血吸虫病可疑,因而患者思想负担很重。

 

据患者主诉:头痛头晕眼花,左目更甚,两目干涩,精神疲乏,夜不安寐,饮食较少。望其面色萎黄,唇紫,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细带数。黄医师断为阴血已亏,风阳上扰,络有血瘀之症。开始用清泄风阳,安神通络之法。药后头痛略减,易出汗,认为风邪渐去,遂以平肝潜阳之法为主,并去薄荷之辛散;后因颈项拘急未除,加入海龙、海风藤以通络。鉴于食减形瘦,佐以石斛、谷麦芽等养阴和胃之品。以后头痛未剧发,并渐渐减轻,睡眠进步,胃纳增加。四诊时因有干咳,故用杏仁、海蛤壳以清肺治咳。服三剂后,头痛基本消失而停药。后因外感风邪,引起头晕且痛,再用疏邪平肝之法,两剂而愈。以后随访:头痛未发,脑力恢复,照常工作。

 

在治疗过程中,除末诊外,黄医师处方中始终加减使用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前三味均为血府逐瘀汤之主药。辨证关键在于唇紫及头痛已久。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患者头痛已五十天,非一般单纯用平肝潜阳之剂所能解决,故须配合活血化瘀之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医家简介|

黄文东(1902-1981年),字蔚春。江苏省吴江人。幼承庭训,攻读古典经史,14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业于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门下,1921年以首届名列第一毕业于该校。毕业后,返回原籍震泽镇悬壶应世。1931年应丁济万(丁甘仁先生之长孙)院长的邀请,返母校(是年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校)执教,并任教务长之职,当时年仅29岁。任职期间,还担任《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妇科学》、《名著选辑》等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前后凡17载,直至1948年该校停办。执教期间,同时开业于上海武定路寓所。

 

建国后不久, 黄氏即主办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中医师资训练班。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科教研室主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1978年授教授职称。

 

黄氏著作颇多。建国前执教时主编的教材,已见上述。建国后撰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继承整理李东垣学说的体会》等论文20余篇。主编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和《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之一》。龙华医院整理出版了《黄文东医案》。

 

来源:摘自《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