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东医案】胃痛 – 胃脘隐痛嘈杂


 

蔡xx,女,29岁,职工。

 

【辨治经过】

 

初诊(1964年1月24日)

 

胃痛隐隐,有时作胀,已一月余。饮食甚少,大便带黑,质软而细,形瘦色萎,肝区刺痛,夜寐不安。舌苔薄腻,脉象弦细。阴血不足,肝胃不调。治拟调气养肝,和胃健脾之法。

 

白蒺藜三钱,陈皮一钱半,制香附三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一钱,炒白术三钱,云茯苓三钱,乌药二钱,沉香麯三钱,炒谷麦芽各三钱,淮小麦五钱,红枣五枚。七剂。

 

二诊(2月1日)

 

胃脘隐痛已减,但觉嘈杂不舒,肝区胀闷。舌尖红,苔薄腻,脉细。肝胃不和,运化不健,气血两虚。再拟平肝和胃,调气健脾。

 

左金丸一钱(分吞),炒白术三钱,大腹皮三钱,炙甘草一钱,陈皮一钱,制香附一钱半,白芍三钱,茯苓三钱,焦六曲三钱,焦查炭四钱,炒谷麦芽各三钱。七剂。

 

三诊(2月8日)

 

服上方后,胃脘隐痛嘈杂等症,均已减轻,再守原意。

 

原方。七剂。

 

【按】

 

胃痛虽不甚剧,而大便色黑,防有出血倾向,须经过检查,加以证实。鉴于患者病史尚短,并有肝区刺痛,故按肝胃不和论治,从疏肝理气入手。对形瘦色萎之症,乃属脾不健运,气血偏虚之象。胃痛嘈杂等症减轻以后,如饮食增加,胃痛痊愈,可以逐渐恢复。并嘱平时须注意饮食寒暖,以防复发。

 

|医家简介|

黄文东(1902-1981年),字蔚春。江苏省吴江人。幼承庭训,攻读古典经史,14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业于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门下,1921年以首届名列第一毕业于该校。毕业后,返回原籍震泽镇悬壶应世。1931年应丁济万(丁甘仁先生之长孙)院长的邀请,返母校(是年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校)执教,并任教务长之职,当时年仅29岁。任职期间,还担任《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妇科学》、《名著选辑》等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前后凡17载,直至1948年该校停办。执教期间,同时开业于上海武定路寓所。

 

建国后不久, 黄氏即主办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中医师资训练班。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科教研室主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1978年授教授职称。

 

黄氏著作颇多。建国前执教时主编的教材,已见上述。建国后撰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继承整理李东垣学说的体会》等论文20余篇。主编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和《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之一》。龙华医院整理出版了《黄文东医案》。

 

来源:摘自《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