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盛行三伏贴,你贴了吗?


      “夏至三便数伏”,马上就要入伏了,就像冬天进补吃膏方一样,三伏天到了以后,很多人开始三伏贴。但是你是否了解什么是三伏贴?三伏贴需要贴在哪里?你是否能贴三伏贴呢?

 

2022年三伏贴时间: 

初伏:7月16日 – 7月25日(10天)
中伏:7月26日 – 8月14日(20天)
末伏:8月15日 – 8月24日(10天)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源于清朝的中医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

 

      三伏天是以农历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十天后)为中伏,第五个庚日(再十天后)为末伏,均为一年内最炎热的日子,人体阳气最为旺盛。

 

      进行三伏天灸时会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麝香、细辛,敷贴于特定的身体穴位上,可防治过敏性鼻炎、咽喉炎、哮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秋冬发作的疾病。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什么是冬病夏治?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炎、哮喘、鼻炎、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减轻。

 

      冬病有两大特点: 

  1. 患者为平素阳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冰凉、自汗。
  2. 疾病症状遇寒加重。如80%的哮喘患者都属于阳虚体质,入冬以后,咳嗽、喘憋的程度都明显增加,此时,应“急则治其标”,先控制咳痰喘的症状,等到夏季再采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外敷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从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登场。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伏贴究竟什么时候贴?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轻轻吸干。

 

你真的适合三伏贴吗?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适用,因此应该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否则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因使用助阳的药物,耗伤阴液,引发其他问题。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证型,如咳喘分寒痰犯肺型、肺气虚损型、阴液亏虚型等多种证型,而只有其中的寒痰犯肺型咳喘通过冬病夏治能获得疗效。因此,患者需要在三伏天到来之前去医院就诊咨询,看自己是否适合。

 

      另外,下列人群不能贴三伏贴:

  • 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
  •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或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
  • 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 妊娠期妇女;
  • 3岁以下的幼儿。

 

三伏贴组方与应用

 

1、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敷药制备】

(1)消喘膏。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干姜10%、麻黄10%、元胡10%,上药共研细末,以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型硫酸纸或薄膜纸上。纸面积约为10mm2

(2)甘遂姜汁膏。组成为: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各15g。共研细末,等分成三包,每次用一包,以鲜姜汁调成厚糊状,摊成药饼四只备用。

(3)毛莨、天文草(均为鲜叶),各取3~5叶,捣烂成泥,加鲜姜汁调匀,做成直径2.5mm的药饼。

(4) 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阙、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神阙、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一)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二)

【取穴】常用穴分3组:1)大杼、膏肓;2)风门、脾俞;3)肺俞、肾俞。

【敷药制备】按白芥子50%、细辛30%、甘遂20%的比例称取药物,共研细末,用鲜生姜汁调和,分做成直径1厘米大小的药饼备用。

 

(三)

【取穴】常用穴:印堂。备用穴:内关。

【敷药制备】斑蝥一味(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生用,去头、翅研末,亦可炒酥研末过筛,装瓶备用。

      一般仅取印堂穴,效不佳时改用内关穴。令病人取仰坐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待干燥后,用一块1厘米见方之胶布,中间剪一黄豆大小孔,贴在穴位上。以斑蝥粉适量,加水、蜂蜜、醋调为糊状(不宜太稀,以免流溢他处),将药物直接涂于小孔内的皮肤上。亦可用干斑蝥粉置于孔内。然后再取1平方厘米之胶布覆盖在原胶布上。24小时后去掉。每周1次。

 

6、慢性支气管炎

【取穴】

      常用穴分2组。(1)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2)天突、神阙、膻中、命门、灵台。

      备用穴:喘息加大椎、定喘;脾虚加足三里、丰隆;肾虚加肾俞、膏肓。

【敷药制备】

      (1)参龙白芥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量,红参为1/10量,每10克药用海龙1条。均研细末,密封保存。使用前加适量麝香、冰片。用时以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直径1厘米的圆饼。

      (2)白芥子、细辛、白芷、甘遂、轻粉各等分,研细末,用蜂蜜做成蚕豆大药饼。

 

      治疗时,每次取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据症加穴。药物亦选一组合。

 

      用参龙白芥散,应先令病人取适当位置,每穴拔罐5~10分钟(7岁以下只拔神阙,其它穴贴药)。然后,贴上药饼,用胶布固定,20小时取下,个别痒甚者3小时取下。于每年夏天入伏起头伏的10天中任选一天贴穴,以后每隔10天贴1次,共3次。冬季入九起,头九的9天内任选1天治疗1次,以后每隔9天贴1次,共3次。一年连治6次为一疗程,连治二个疗程以上。

 

      第2组药,可于平时贴敷,每次选1穴(双侧),先拔罐5~10分钟,然后用生姜涂擦穴位,令热,置饼于其上,以胶布固定。每次贴24~48小时,3~4天贴敷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三伏贴期间有忌口吗?

 

      一是慎用辛燥食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荔枝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食物。天热人容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伤一身阳气,轻则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长期难治的阳虚。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的食物。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来源:爱爱医网,转自“海上杏林寻珍”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