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臾医案】外感发热


 

朱××,男,53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83年6月3日)

 

主诉:患者于2个月前,因洗澡受凉而发热,迄今未得控制,体温在38~39℃之间。初起热无定时,不恶寒,近1月来,发热有定时,中午起,入暮退,伴有耳聋、目眩、口苦、咽中干热,脘腹及左下腹作胀,胃纳欠馨,无恶心呕吐,二便正常。曾有肝硬化、脾切除史。

 

诊查: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证属少阳阳明合病。

 

治法:治拟大柴胡汤出入。

 

处方:银柴胡12g 炒黄芩10g 炒知母10g 炙甘草4g 制川大黄6g 北沙参15g 麦冬10g 茯苓12g 碧玉散18g(包) 鲜芦根30g。4帖。

 

二诊(6月6日)

 

服药后发热已平2天,耳聋转轻,余恙如前,并见左胁下胀痛。苔薄舌偏红,脉弦数。药已对证,仍拟前法出入。

 

前法加天花粉15g 赤芍、白芍各12g。4帖。

 

三诊(6月9日)

 

热仍未发,诸证均减。舌红苔少,脉弦带数。据前方改白芍为24g,改柴胡为9g,加生晒参9g(另墩兑入)。4帖。

 

|医家简介|

张伯臾(1901~1987年),别名湘涛,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从师于浦东三桥镇王文阶先生,1921年录取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浦东家乡行医。1924年又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并在仁济善堂任中医内科医师。1925年重返故里开业。建国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进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任内科医师,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

 

张氏从医60余年来,手不释卷,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以求他山之助。其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为探索疾病治疗规律,勤求不怠。虽年届耄耋,仍坚持门诊、会诊,指导并参与临床科研,并热心教学,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中年中医骨干。

 

张氏著述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还主编了第五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