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医案】哮喘(5)


 

王某,53岁,中学教师,病案号11188。

 

初诊(1978年11月24日)

 

哮喘3年。1976年夏天因闻敌敌畏后患哮喘,伴咳嗽吐白痰,经治疗两个多月缓解。今年8月地上撒了大量敌敌畏又引发哮喘。曾两次住院治疗,用抗生素、激素等,症状暂时缓解,但出院后不久又发如初。常服西药朴尔敏、氨茶碱等,效果不理想。又服中药汤剂及胎盘、黄芩、紫花杜鹃片等,效果也不明显。

 

现在症状:哮喘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咳嗽吐白痰,量多,咳嗽则遗尿,口苦咽干,思饮,心下満闷,每天服紫花杜鹃九片、三片氨茶碱,晚上可以平卧,大便如常,舌苔白根厚膩,脉沉细弦,右寸浮。心律齐,心率96次/分,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末梢血象检査:白血球10400/立方毫米,嗜酸细胞1122/立方毫米,两肺满哮鸣音。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辨证:痰热挟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枳实三钱,石韦五钱,白芍三钱,大黄一钱半,生姜三钱,桂枝二钱,桃仁三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丹皮三钱。

 

二诊(11月28日)

 

服第一剂咳嗽减轻,服第二剂痰消尽,遗尿已,喘已不明显,上二层楼亦不感喘,但每天仍服氨茶碱三片。心下满消,仍口苦咽干,思饮,身冷,纳差,大便日2~4行,舌苔白,脉弦细,右寸浮。坐位听诊:两肺未闻哮鸣音,卧位可闻哮呜音。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末梢血象检查:白血球7800/立方毫米,嗜酸性白血球4407立方毫米。

 

上方加焦三仙各三钱。

 

三诊(12月8日)

 

喘平,大便日3~4行,上四层楼不感喘,但昨天又感胸闷,早起口苦,舌苔白膩根厚,脉弦细。卧位听诊两肺散在哮鸣音。血压150/100毫米汞柱。

 

上方去大黄,加熟军二钱。

 

四诊(1979年4月12日)

 

追访患者,自觉良好,与学生一起跑歩也不喘,两肺听诊(-),卧位也未闻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血压140/100毫米汞柱,血象检査:白血球770/立方毫米,嗜酸性白血球154/立方毫米。

 

【按】

 

一般认为,支气管哮喘患者,约半数有轻度或中度嗜酸性白血球升高,其升高可反映人体的过敏状态,本患者是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前医试图从中西医结合抗过敏(用朴尔敏、黄芩、胎盘等)治疗未见效,而胡老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收捷效,不但喘平,且见嗜酸性白血球恢复正常。因此,可以说该方药有抗过敏作用。

 

但应说明的是,这一疗效的取得,是建立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的,是方证对应的结果。据此,可以认为,在治疗哮喘上,中医的辨证施治,方证对应,目前确比西医的脱敏疗法及其他疗法有优越之处。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时,有必要重视辨方证,以利于疗效的提高和中西医理论的阐明及发展。

 

|医家简介|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