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医案】瘀血


 

杨某,女,30岁。

 

时在北京解放前夕,因久病卧床不起,家中一贫如洗。邻人怜之,请胡老义诊之。望其骨瘦如柴,面色黧黑,扪其腹,少腹硬满而痛,大便一周未行,舌紫暗,苔黄褐,脉沉弦。胡老判为干血停聚少腹,治当急下其瘀,与下癣血汤加麝香:

 

大黄五钱,桃仁三钱,蛰虫二钱,麝香少许。

 

结果

 

因其家境贫寒,麝香只找来一点点,令其用纱布包裹,汤药煎成,把布包在汤中一蘸,仍留下煎再用。

 

服一剂,大便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盆,腹痛减,饮食进,继服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加减,一月后面色变白、变胖,如换一人。

 

【按】

 

本案西医诊断不明,但病重己至危笃,中医据证用药,寥寥几味,一剂即能扭转乾坤,这是中医的科学特点。这一科学的形成,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为,而是千万人、几代、几十代科学实践的总结。因此,胡老认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是过誉之谈,把《伤寒论》视为一人之独创是不切实际的。在发展中医事业上,首先要在继承上下功夫。

 

|医家简介|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