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要“饮食有节”,那冬天应该怎样才是“饮食有节”?


      现在很多人关注养生,也从各种渠道获得养生的知识,比如应该“饮食有节”。那么什么是“饮食有节”呢?是否只要定时定量吃就可以了呢?

      北京谦之堂首席特诊专家武国忠从冬季养生指出如何正确理解“饮食有节”,读者您能否举一反三知道正确的饮食呢?


 

以冬季养生为例,谈“饮食有节”

 

      “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如果我们现在还停留在“饭前洗手”的水平,那对“病从口入”的理解就仍是停留在小学的水平。

 

      哪怕吃得再干净、再卫生,吃多了会撑出病、养出病来,这也是病从口入。古人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觉得饿了你就吃,觉得差不多了你就别再吃了。我们成人平时不太注意,感觉到吃饱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吃多了。小孩的很多疾病源于吃多了,过去北京有位很有名的儿科老大夫,专门通过调理小孩的脾胃解决小孩的各种疾病。实际上,我通过大量的临床发现,成年人因为吃多了产生食积的情况也非常之多,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今天吃多了。久而久之,疾病就出来了。所以,要“节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能理解到这个水平,算你对“病从口入”的理解达到中学水平了。

 

      但“节饮食”不仅仅是节制饮食,还有“饮食有节”的意思,就是要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有节制地饮食。中医对人的饮食结构是按照五行、五色、五味来调配的,在不同的状态下,不同的时间季节进食不同的蔬菜和肉食。达到这个程度,可以勉强算一个大学水平。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死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又该有所变化了。这就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达到这个程度,才是更高的水平,可以谈得上养生了。

 

      大家都知道“贴秋膘”,到了秋天,就不能过多出汗了,同时注意补充营养,让自己长点膘,好应付冬季的严寒。实际上,真正的“贴秋膘”应该在11月以后,一直延续到冬季。入冬以后,饮食历来多注意温补,所谓“秋冬养阴”。在北方,像涮羊肉、羊蝎子这样一些性质温热的食品比较流行。但比如去年冬季,大寒之前之下了一场小雪,是是一个暖冬,没有冷的条件,但大家还是在吃那些羊肉。于是,人体内是温热的,体外又不够冷,于是体内的温热要散发出去,这一散发,坏了,精气闭藏不住了。人在冬天是要闭藏精气的,只有冬天闭藏充足,春天才能有能量正常生发。如果精气外泄,闭藏得不够,到了春天,温病就开始流行了。这就是古人讲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实,“冬伤于寒”不是简单的受冻,恰恰相反,当冬天不够寒冷的时候,人的毛孔闭合得不严实,张开了,精气外泄,寒邪趁虚而入,伏在体内,到了春天,接着春温之气生发出来,使人犯病,这就是温病。当然,在现在的人看来,一般都认为是感冒了。正是因为去年冬天不够冷,人们的饮食起居没有因机变化,所以,到了今年春天,医院里感冒的病人一波一波的,比往年多好几倍。所以,虽说“秋冬养阴”,但暖冬养阴仍需慎重,尤其不要以温热的荤腥来养阴。

 

      那么,是不是只要冬天很冷,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养阴了呢?也未必!早在几年前,北京中医院的周鹰大夫就提出,“秋冬养阴”不适合现代城市人群!因为这群人营养物质摄入有余,而运动量不足,本来就是阴盛阳虚的体质,如果再要养阴,那就过犹不及了。这个看法我是非常同意的,现在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都有阳虚阴滞之象,他们身上的物质、能量太多了,都淤滞在那里行不开了。体内出现淤滞,必然生热,就像内部出现短路的电器发热一样,人一感到热,又得脱衣服或者喝冰水,于是寒邪又轻而易举地进入体内,人体成了一个寒热交错的场所。这样的人一得病就非常复杂,不好治,没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不可能拿捏得准!这就不是哪一年的问题了,而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今,我们冬天到底该吃些什么才叫“饮食有节”呢?严格来讲,应该少进肉食、多吃青菜,多喝粥。

冬天的蔬菜,主要以大白菜、萝卜为主,这叫“时令菜”,在过去,只有冬天才有这种菜,到了别的季节它就长不出来。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大棚,无论什么蔬菜,任何季节都有。所以我们到了菜市场上,一年四季见到的蔬菜都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哪个是时令菜,哪个是反时令的菜,如果不用心的话,那就只能乱买乱吃了。结果,最终是把自己与大自然相应的那种节律感吃没了。所以,要尽量少用那些反时令的菜,比如像红颜色的西红柿。红色属火,是夏天的颜色,西红柿也正好是夏天的时令菜,用过去的技术是不能保存到冬天的,除非做成罐头。现在不同了,冬天照样有西红柿,虽然有,但还是得少吃为妙。

 

      但毕竟,冬天是一个藏精气的季节,我们在饮食上该如何合理地搭配才能把这个“精气”藏住呢?首选喝粥,用谷物熬粥喝。尤其是去年那样的暖冬,熬粥的原料还可以多加一些山药、赤小豆。谷物是植物的种子,每一颗谷物都能长出一颗植物,其中的生机是无限的,这就是大自然的“精气”所在,也正是人所需要的。山药是长在土里的,它也相当于种子,足以繁殖新一代的山药,其中同样蕴含着生命的精气。种子,吃这些东西来闭藏精气,比大鱼大肉好多了。

 

      饮食方面,学问非常大。有人也许非常急于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吃怎么喝,我告诉大家最简单的一个判别方法: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看见窝头,你觉得那个香,你想吃它,那么你这一天就吃窝头去;另一天你觉得南瓜好吃,那么,你就吃点南瓜。中医讲“胃以喜者为补”,就是说你体内缺少这种东西,你看见它自然就会想吃。如果吃点辣的、吃点海鲜就过敏,那你就别吃了,因为这说明你的体质天生就不容这些东西。当然,不管什么美味,不要吃得太多,适可而止,这是饮食的一个总的原则。

 

【附】参杞鹿龟酒:人人都会做的养生酒

 

      (编者注:冬天是养生的好时机,养生酒以其易于服用而被广泛接受,武国忠大夫在这里介绍了一款可以自己做的养生酒。)

 

      ……我想起我多年前根据古人的记载泡过的一种养生酒,一共只有四味药:人参、枸杞、龟板胶、鹿角胶,我当时起名叫参杞鹿龟酒。

 

      参杞鹿龟酒怎么泡呢?先得准备好药材:人参15克、枸杞30克、龟板胶15克(如果是盒装的,两块即可)、鹿角胶25克(盒装的4块即可),黄酒2升。

 

      现在药店里人参有多种多样,非常便宜的也有,贵得令人不可思议的也有,虽说一分钱一分货,但咱们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人参质量的好坏,看人参的质量有一个窍门,就是看它表皮的横纹的多少,横纹越多,质量越好。正宗的野山参,几乎每隔一两毫米就会有一圈横纹,现在人工种植的人参没有这么好的品质,一般说来,一厘米之内只要还能看见一两圈横纹就不错了,就可以用了。买人参的时候,要让药房将其尽量捣碎,这样容易泡出汁。当然,如果药房不给你捣,也没事,我们后面还有办法。枸杞子以粒大籽少者为佳。现在的龟板胶和鹿角胶都是盒装的,里面有小块,一般来说,鹿角胶每块6克,龟板胶每块是8克,往往一盒就有十来块,如果买不到散装的,不妨买整盒的,用不完留着慢慢用。这四味药都要到正规药房去买,千万不要买小摊小店的便宜货。黄酒就是绍兴的花雕酒,超市有卖。

 

      把药和酒买回来后,先泡人参和枸杞。把人参和枸杞倒入1升黄酒中浸泡,如果人参没有捣碎,是囫囵放进去的,那么,在浸泡了3-4天后,应将其捞出来切成薄片再放进去。这时候,人参已经吸饱黄酒,泡软了,很好切。浸泡20天后,将酒倒出,盛在瓶中备用。再在药渣中倒入另外1升黄酒,浸泡10天,然后滤去药渣,将两次浸泡出来的酒放在一起,再加入龟板胶和鹿角胶。为了使这两种胶能迅速溶化,可将其适当捣碎,方法是:用棉布将胶块包好,然后再用锤子砸,这样不会使胶块砸得到处飞溅。在浸泡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搅动或晃动,加速胶块的溶化。待到龟板胶和鹿角胶全化在酒里了,我们的参杞鹿龟酒就做成了。每天早上喝一杯,老少皆宜。

 

      参杞鹿龟酒只有四味药,但是配伍非常精妙,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补养之功。

 

      龟板和鹿角是一对动物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直接补养人的血肉之躯。乌龟是至阴之物,是长寿的动物,龟甲能通任脉,补心、补肾、补血、养阴,龟甲能使人像龟那样益寿延年。鹿是至阳之物,鹿角长在鹿的头上,是阳中之阳,而且鹿角是春天长出来的,长得奇快无比,在两个月内就能长到一二十斤,其中生机无限,可以同样迅速地补足人体的阳气。所以说,鹿角能通督脉,补命、补精、补气、养阳。

 

      人参和枸杞是一对植物药,得天地之另一种灵气:人参是大补元气的,枸杞是滋阴助阳的。这两对药,都是阴阳双补的,将它们溶化在黄酒中,借助黄酒微微的辛温,迅速行遍周身,各自发挥滋补作用,所以其补养之功非常迅速,而且非常到位。

 

      我们自己配这种药酒,能自己精心挑选药材,还能自己控制药物的浓度,所以配出来的药酒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在我们的心灵神殿上,健康被供奉在一个特殊而微妙的位置,我们总觉得要亲手为它烧香、上供,才真正安心、放心。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亲手为健康泡药酒,用双手精心打造自己的健康吧。

 

︱作者简介︱

武国忠,北京谦之堂首席特诊专家。先后师从伤寒名家廖厚泽先生、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海牙教授学习中医和针灸。多年临床经验,善于使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曾主编《中华仙学养生全书》、《陈撄宁仙学精要》、《活到天年》、《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人体通补手册》、《四大名医孔伯华医案解析》、《武国忠伤寒论临床带教》,点校《伤寒集注》、《本经疏证》、《治病法轨》等专业学术著作。曾多次担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健康生活》、山东卫视《养生》、河北卫视等多个健康栏目主讲嘉宾,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来源:武国忠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