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责之心,抽动责之肝。不该动而动,无序动、不协调动,均为神机失控


       时常会看到小儿顽皮,不停地跑跳,或者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有些爸爸妈妈就会担心是否得了“小儿多动症”。而有些妈妈可能会看到宝宝对妈妈眨眼、努嘴,或者在没感冒的情况下频繁地咳嗽、清嗓子,这些妈妈要注意孩子可能是患上了小儿抽动症了!那么中西医分别是怎么认识和治疗“小儿多动症”和抽动症的?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定义】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扭肩及清嗓、秽语等。且其症状具有波动性,长期反复性。本病在病机和治疗上均宜与多动症互参。

 

     【病位】心肝,大脑

 

     【病势】动而难静

 

     【病性】火热为主。

 

     【病因】出生时意外,缺氧,颅脑外伤,高热症后遗,情志不遂、感受疫邪。

 

     【基本病机】风盛则动,神机失控。

 

     【理论依据】

 

一、中医理论依据

 

1、抽动症与多动症的关系

 

     多动与抽动都在动,都是无序的动和不协调的动。只要孩子清醒,那个动就仿佛永远停不下来。

 

     多动症是整个人体静不下来。脚静不下来,不能在某一点站立太长时间。屁股静不下来,不能在某个座位上坐太长时间。手静不下来,不停的摆弄。

 

     笔者发现诊断多动症最简单方法是同孩子玩一种中国常见的游戏,同他一边击掌,一边相对地说“我们都是木头人,又不能说话又不能动”。正常孩子能完成击掌并与你互动互言,而且可以坚持一定时间,多数孩子至少能坚持20秒不动。即使最后动也是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多动症孩子基本不能与你互动互言,也停留不了20秒。所以,建议将这个游戏,将20秒作为多动症的诊断标准。

 

     多动症孩子整体静不下来。全身都在动,是为心动。心为君主之官,君主号令全国。君主不安,浮躁,昏庸,才会影响全国,弄得国无宁日。

 

     抽动症整体能静下来。脚可以站立一会儿,屁股可以坐一会儿,但全身某个局部,特别是头面和上半身的某块肌肉却难于静止。那块肌肉静不下来,处于阵发性痉挛状态。它痉挛了,就收缩,就牵引,相应的症状就出现了。由于痉挛瞬间,急剧产生,孩子就出现与那块肌肉的短暂和急剧收缩相关的症状。

 

     如皱眉是颅顶肌的额腹和枕腹的痉挛,眨眼是眼轮匝肌的痉挛,咧嘴是口裂匝肌的痉挛,耸鼻是鼻肌和降眉间肌的痉挛,升颌、鼓腮是咬肌、颞肌、翼内肌的痉挛,降颌、耸拉脸是翼外肌、二腹肌、颏舌骨肌和下颌舌骨肌的痉挛,缩颈是颈肌的痉挛,耸肩是肩部肌肉的痉挛,举手抬脚是上下肢肌肉的痉挛,清嗓、无故发声是喉肌的痉挛等等。

 

     抽动症整体能静,提示心有所主。局部抽动,主要与肝有关。肝为将军之官,永远在君主之下,不能主宰全国,只能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兴妖作怪,抽动几下而已。

 

     根据以上认识,多动症宜从心论治,抽动症宜从肝论治。

 

2、抽动症与多动症的中医病机假说

 

     现代中医对于本病和多动症治疗多,总结少,处于不断探索中。以传统中医理论认识抽动症和多动症,可以建立如下假说。

 

(1)抽动与风

     该病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局部抽动为特征。风性主动,抽动为风。《小儿药证直诀》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眩符合头摇、肢摆、旋转、振颤等抽动症表现。本病类似慢惊风,却以局部抽动为特征。

 

(2)抽动与肝肾

     肝肾同居下焦,精血同源。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其性主动。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性情乖戾、急躁,肝郁化火,暗耗营阴,均可致精血不足,筋脉失养而“筋惕肉瞤”(各种类似抽动症的局部表现)。本病因情绪激动而诱发或加重也提示其与肝木偏旺有关。

 

(3)抽动与心脾

     本病抽动具有不自主性,且无力,与慢惊风类似。“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体各脏腑、部位和动作的协调由心主宰,神无所主是各种无意识动作产生的根源。脾主静,又主四肢肌肉,本病肉瞤,动而无力,当为脾病。《幼科证治准绳·慢惊》谓“瘈疭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其描述的症状与本病类似。中医从心脾论治慢惊风,治抽动亦然。

 

(4)抽动与痰

     喉间发出奇异声音为本病特征。喉间声响当为痰浊无疑。痰浊上蒙清窍(脑),或痰迷心窍致神机运转失灵为本病又一关键病机。

 

     综上所述,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为阳亢、风动、痰浊,本虚为肝肾不足、髓海不满,神机失去控制。

 

(5)抽动为脑病

     在脑主神明学说指导下,将抽动症归因于大脑功能的障碍(详见多动症)。

 

二、西医理论依据

 

1、病因

 

     本病的病因未明,各种研究提示其发病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临床表现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

 

     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少部分在早期出现,多数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3、检查与诊断

 

     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殊。但强调做脑电图和脑CT、MRI等,以全面了解大脑情况,综合判断病情。

 

     目前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作出诊断,但应排除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动作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4、治疗

 

     药物主要为镇静,帮助病情恢复,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可乐定贴片、氯硝安定、肌苷等。

 

     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对于发声抽动的患儿可进行闭口,有节奏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从而减少抽动症状等。

 

     【治疗】

 

一、原理

 

  1. 镇静与止动。抽动总是局部静不来,总宜增其静而止其动。 
  2. 平肝和宁心。心神不宁则动,故镇静止动之根源在平肝和宁心。 
  3. 开窍醒神,提高自控能力。抽动为不受意识控制之动,治本之策在于健脑益智,让大脑能控制住相应抽动的肌肉。 
  4. 相关肌肉的安抚与静息。针对抽动主要发生的部位和肌肉进行调理。

 

 二、治法

 

1、中药: 

     菊花、桑叶、钩藤、全蝎(平肝、潜阳、镇静)、木瓜、辛夷、伸筋草、舒筋草、白芍(缓急、舒筋、止痉)、竹茹、陈皮、半夏(豁痰开窍)、天麻、蛤蚧、黄精、补骨脂(健脑益智,增强自控能力)、车前草、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解毒、引热下行)。

 

2、小儿推拿 

     上月球、震脑门(开窍醒神)、心肝同清、黄蜂出洞、掐精威、掐揉五指节(平肝、镇静、安神、止抽动)、运内八卦、揉膻中(豁痰开窍)、振按百会、四神聪、太阳穴(镇静安神、增定力)、搓摩胁肋(疏肝理气)、局部肌肉操作(缓解主要症状)。

 

     【预防与调摄】

 

  1. 注重情绪疏导,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耐心说服,不打骂,少看电视,回避紧张刺激场面。 
  2. 预防感冒,生活上避免寒冷刺激,不要在过冷的江河中游泳,忌冷饮,又可避免病情复发。 
  3. 清淡饮食,尽量少食油腻辛辣之品,避免生痰化热,保持大便通畅。

 

》》编后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盛则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抽动症状的疾病都可归于肝。小儿如此,成人同样如此,比如帕金斯综合征,期待能早日研究出抽动的病因病机并能对症下药。

 

| 作者简介 |

廖品东(1959年~ ),研究生,硕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推拿针灸学院教授,中国针灸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针灸推拿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推拿疗法杂志》专家编委。四川省职业鉴定委员会推拿鉴定专家。

 

现开办有“廖品东教授小儿推拿”,是在廖品东教授诊所的基础上开展的小儿推拿保健治疗,小儿推拿家长育儿知识讲解和小儿推拿人员跟诊,咨询为一体的四川本土的小儿推拿品牌。

 

来源:廖品东教授小儿推拿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