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男,59岁。
【病史简述】
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经过二次手术治疗,术后情况良好。在手术后七天突然腹部疼痛剧烈,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由于患者年龄较高,身体较衰,进行第三次手术有困难,故改为中医治疗。
【辨治过程】
初诊(1959年6月22日)
【症状】
腹部膨胀,右下腹有明显压痛,肌卫明显,自汗淋漓,发热神困,胃呆,作呕,大便干燥,小便深黄,脉象洪数,舌苔黄腻。
化验:白血球19700/mm3,嗜中性80%,淋巴细胞16%,嗜酸性4%。
【辨证论治】
自汗淋漓,此手术后气虚之证。今右腹“天枢”处疼痛,且有腹胀便燥,脉洪苔黄,此为阳明积热内阻,肠道壅滞酿成“肠痈”。标急于本,故以通腑开结化瘀清热的肠痈汤加减治之。
处方
败酱草15g,米仁15g,红藤30g,丹皮12g,赤芍9g,冬瓜子9g,当归尾9g,桃仁9g,酒川大黄6g,木香6g,广皮6g,玄明粉12g(冲),紫花地丁30g,银花30g,蒲公英15g。
针灸
取穴:阑尾穴,足三里。
方法:泻法,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加手法一次。
外敷
“铁箍散”“阴发散”各等分蜜调,敷于右下腹压痛处,每日换药一次,至痛消失为止。
西医处理
青霉素,链霉素。
二诊(6月23日)
服药后大便十余次,腹痛大减,但是自汗淋漓,舌苔黄腻。
【辨证论治】
大便十余次,腹痛大减,脉象洪数为软数,肠中热毒已清大半。然而舌苔黄腻,阳明湿浊未净。自汗淋漓,正气已虚,虚其气阴两脱,应减前剂攻下之药,参入止汗之品。
处方
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骨30g(先煎),浮小麦9g,瘪桃干15g,黄芪皮15g,白芍9g,槟榔9g,银花18g,黑丑、白丑(各炒)6g,砂仁、蔻仁(各打后下)2.5g,丹皮15g,广木香6g,米仁15g,败酱草9g,枳实6g。
三诊(6月24日)
腹痛已除,略有腹胀,舌苔黄腻已薄,自汗已收,脉搏已正常,身体疲倦。
【辨证论治】
舌苔黄腻虽薄,而腹中微胀,此肠中之气未和,湿浊未净;身体乏力。此病后体虚之征;拟和气化湿,佐以补正法。
处方
炒党参9g,焦白术12g,茯苓12g,制川厚朴3g,陈皮6g,大腹皮12g,焦山楂、六曲(各)9g,砂仁、蔻仁2.5g(各打碎后下)。
结果
此方服五帖以作调理遂愈。
【按】
对肠痈(阑尾炎)不论未脓已脓,可酌情使用攻下药,即“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因肠痈属肠中之热症,实证者居多,虚寒症者极少,如肠中扣由“虚寒”为患者恐不名“肠痈”矣。
|医家简介|
秦亮甫(1924年 – ),男,汉族,江苏省武进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自1958年进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历任中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九次赴法讲学,任法国刘易斯巴士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获“依堡卡特”奖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中国医药针灸联合会高级顾问。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一、二、三届指导教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