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泛指非内服药物,以施术于体表的或以药物、器具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上海曙光医院朱抗美老师认为,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效果一点不比中药慢。
前不久,我的门诊接待了一位新病人,她一坐下就说:“朱医生,我来配药粉!”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问才知道,有个病人叫胡××,因为严重失眠,影响工作,到我这来就诊,我仅用了一味价廉的外敷药粉,她的失眠就神奇地好了。现在在南京路一家商店做营业员,一天站几个小时都没问题!而这位是她又介绍的新病人。
噢,原来这样!我的病人中,这样的故事很多。老的病人服了药,病好了,却在外面做“医托”,介绍别的病人来,有的是在公交车上为我做“广告”,有的是拖了邻居、亲戚来,最过分的是有一次一个脑梗死的病人竟然在某医院急诊补液室带了五个病人,都刚拔下静脉输液针头就过来要我开中药,病人那信任的语言,那期盼的眼神至今一直留在我脑海里,让我钟情中医药事业,迷恋中医药的魅力。正是这样,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着中医药的科学性,我们才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为病人精心治疗。
言归正传,在病人的叙述中我知道,那位姓胡的病人是我用“引火归原”法在足底涌泉穴敷肉桂粉治疗的病例之一。
引火归元疗失眠
这名胡姓病人是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自诉月经停止近一年,乏力,面部常有烘热感,汗出溱溱,汗后微有怕冷,晚上睡觉不踏实,上半部热,下半身冷,白天没精神,常伴咽喉干燥,大便先干后溏,胃有饥饿感,又不能多吃,吃多反而不舒服。舌质暗,舌苔白,脉沉。
病人吃过中药,苦寒药吃了胃也不舒服,温热药吃了口干咽燥,病人还告诉我,她家庭负担重,最好药便宜些,疗效快些。我思忖片刻,决定用外治法。给她配了2克一包的肉桂粉共7包,叫她每天晚上洗脚后外敷于足底涌泉穴,7天为1个疗程。看来毫无悬念,引火归原法起作用了。
中医中药的神奇功效,就在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医案中体现出来了!
简便廉验外治法
记得在我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发作胃痛,以至于听课时手捂着胃脘部,愁眉紧锁,讲课的老师何传毅见了,很关心,他问清楚我喜暖喜按,病已十年,住校期间,又不方便吃中药,就给我配了个方子。有高良姜、附子、三棱、莪术等捣碎后用纱布做成肚兜,紧贴中脘。印象最深的是内有肉桂,因为一用,我的身上就散发浓郁的桂香,敷上以后,胃脘就辘辘有声,明显地感觉里面在蠕动,多年的胃脘痛就神奇地治愈了。
何老师用玉簪花捣烂外敷治带状疱疹,也屡试屡效。后来,我跟刘树农老师在诊治病人时,常常看他用外敷法。如,对哮喘肺寒病人,在大伏天将生姜捣汁浸透布质的汗衫,在太阳下晒干后,嘱患者穿在身上以散寒化痰;又如,对鼓胀腹水的病人,用鲜蟾皮外敷缓解症状等。越来越多的耳闻目睹和切身体会让我对外治法有了强烈的兴趣。
古今论治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可以说最早开拓中医药神奇功效的就是外治法。相传很久以前,古人在养牧、狩猎中发现动物自己疗伤,在植物中采取药汁来止血和消炎,受到启发,才有中医学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就有中医外治的描述。《殷墟卜辞》曾记载有22种疾病运用外治法。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283个方子中,敷方约有70余个,写了熏浴、酒、敷、涂、熨等方法的应用。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提出“桂心渍酒,以熨寒痺”。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有点药烙法、药摩顶法、熨法、扑粉法、吹喉法、嗅鼻法、灌耳法、坐药法、浸足法。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王焘《外方秘要》等都有很多用外治法的记载。
明清时期的《本草纲目》有用吴茱萸敷足心治疗复发性口腔炎的记载。清代叶天士有用平胃散炒熨脐部治下利的方法。吴鞠通《温病条辨》有用黄连水洗胸法,皮硝水搨胸法,芫花水拍胸治心等记载。
吴师机《理瀹骈文》载录外治方法近百种,此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体系的成熟和完善。他提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可谓画龙点睛。
外治法具有简、廉、验的优点,又可避免内服药引起的副反应,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
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驱邪,从而治愈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以经血液循环对全身发生作用。
据做跌打膏透皮吸收研究报道:膏药贴用3小时后,其有效成分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即达稳定值范围,100小时内血药浓度维持在45~49.2μg/ml;膏药作用于离体小鼠皮肤上,8小时内士的宁平均渗透速率为每小时40μg/cm2。这说明外用药起效快,缓释效果好,作用时间长。同时测得用药部位皮肤士的宁含量是非用药部位的7.5倍。
中药外贴,可以在皮肤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所谓密闭状态,使皮肤角质层水量由5%~15%增至50%,同时皮肤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速。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因此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每方必用。
所以,外敷法应根据中医理论,区分病在何脏何经,挑选合适部位,让药效更明确。
辨证选用外治法
涌泉,有水如泉涌之意,是足少阴肾经第一穴,肾经的井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有人提出,足底按摩首要之穴就是涌泉,作用是开窍苏厥,降逆通络,还可以充足肾精,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腰膝壮实,行走有力。
都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人体穴位很多,互有关联,在肩部的“肩井”穴和足底的“涌泉”穴形成一条直线,肩井顾名思义也有水,涌泉更为水之源。而从阴阳来说,上为火,下为水,上为阳,下为阴,水火相交,阴阳互通,涌泉如生命之泉,灌溉全身,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治、保健等方面显得很重要。
皮温不一,子午流注时间不一,对疗效有重要影响。我院中医外科柳国斌教授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在治疗糖尿病足运用外敷法时,不仅考虑了药物成分,考虑了穴位,还考虑到穴位的子午流注,结合临床观察去选择,去思考。如他观察到患者在下午申时足踝部温度较高,说明新陈代谢旺盛,经络运行流畅,在这时外敷药可起到更好的疗效。
最后说说肉桂。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之功效,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证痛经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肉桂可以扩张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肠胃蠕动,缓解肠胃痉挛。
在生活中到处可见肉桂的运用,如芳香剂、香料及一些著名的咖啡如卡布基诺等都放入肉桂末使香味更醇,更有研究称肉桂末可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改善胰岛素功能。
所以在临床上,对一些虚火上炎,下元虚亏的病人,特别是表现为口腔溃疡、失眠、足冷的,我经常给予肉桂粉敷涌泉穴,可以用酒、醋作引,调成黏糊状,也可以清水调和,或蜂蜜调和,用生面捏一个薄饼,中间放上肉桂末,晚上入睡时敷于足心,有显著的疗效。
临诊之余,回味亲手诊治的病例,真有陶醉的快感。
|作者简介|
朱抗美,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宣传志愿者,上海市卫生局呼吸内科质量督察中心成员,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脏器纤维化方向成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上海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脏器纤维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孵化器根路铭研究所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黄吉赓名中医工作室”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呼吸病实验室负责人。
曾先后师从刘树农教授和张伯讷教授,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在阐释中医理论、中医独特诊断与治疗经验方面经验较多。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海市学术讲座、上海教育电视台讲座中做介绍和讲课。
发表《肾的精气阴阳理论源流考》等论文6篇,出版《肥胖的自测及治疗》等著作5部,先后培养硕士生6名。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及上海市教委“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舌象变化研究”两项课题研究。
来源:节选自《诊余感悟》,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主编:朱抗美、蒋健,转自“海上杏林寻珍”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