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名儿童皮肤灼伤,三伏贴正确的敷贴方式是什么?


      近日,江西省儿童医院开展三伏贴治疗活动致多名儿童被灼伤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那么是什么引起灼伤事故?三伏贴是否安全呢?

 

      据江西省儿童医院通报,有家长陆续反应接受“三伏贴”治疗的部分儿童出现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

      经查,7月12日至13日,做“三伏贴”治疗儿童881人,其中92人出现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目前医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项目,并表示将全力做好“三伏贴”治疗儿童的后续随访和诊治,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专家论证和原因分析工作。

 

江西省卫健委:已派专家进行调查

 

      2019年“三伏天”从7月12日起至8月20日止。三伏贴一般在每年初伏开始,中伏、末伏各敷贴1次,共敷贴3次。

 

      据报道,目前问题主要出现在7月12日、13日贴三伏贴的孩子身上,之后医院改了配方。出现不良反应的孩子,一开始有灼痛感,粘贴处皮肤呈红色或深红色,之后起水泡、破皮等。

 

      家长们目前的诉求为,一是进行体检,证明三伏贴无毒副作用;二是公布三伏贴成分,看有无对人体有害成分;三是院方为留疤孩子无条件祛疤;四是进行相应赔偿等。

 

      江西省卫健委方面称,目前已派专家进驻医院,“医学必须科学客观,调查需要过程,尤其是产生问题的原因。”

 

      医院究竟对三伏贴哪些成分进行了修改?用量是多少?是否适用于儿童?目前从江西省儿童医院官网的情况说明中,医院并未对制药成分等受伤儿童家长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防三伏贴灼伤有技巧

 

      入伏前后,各地多家医院推出三伏贴。而三伏贴灼伤患者的新闻时有曝出。 

 

      2018年7月,山东滕州多名儿童贴三伏贴后疑被烫伤。当时,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贴三伏贴会起泡,是因为里面有一种名叫“白芥子”的药物,它主要起到发泡的作用。

      因为中医和西医角度不同,另外,每个人肤质也不同,再加上后期的护理方式不对,很多人会出现被“烫伤”的现象。

 

      根据相关文献,在一篇名为《儿童三伏贴皮肤损伤的护理及预防》的期刊论文中,对传统配方中的白芥子进行了重点说明,其中提到了对于“生白芥子”将其炒熟,或生熟各半,就会减少发泡的机会。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作者为李平、王菊霞、邱秀凤的一篇名为《紫草油应用于小儿三伏贴后皮肤损害的护理观察》的期刊论文中,提到:我院近年来对三伏贴后小儿局部皮肤予紫草油进行涂抹,可减少皮肤严重损伤情况的发生,对已出现皮肤严重损伤的小儿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据了解,小儿敷贴是将特制配伍的中药研磨细粉,按比例加入姜汁加工制作成药饼,置于体表局部穴位,并加用仪器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透过皮肤快速进入人体,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之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治疗期间要忌食生冷、辛辣刺激、发物及不易消化食物,治疗后2-3小时内不可洗澡和游泳,注意观察敷贴局部皮肤有无破损、过敏等。

 

      如果哮喘患儿处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仍需继续每日吸入治疗;若治疗期间发生哮喘发作或高烧、感冒等情况,应及时门急诊就诊,并调整敷贴时间。

 

贴敷时长要控制

 

      对于“三伏贴”的使用时长,江西省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卢宏昌接受江西卫生报采访时曾表示,孩子年龄不同,贴敷时间不同,应按年龄逐渐加长。6岁以下的宝宝贴药时间为2~4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宝宝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宝宝的体质和耐受能力,宝宝如感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家长可自行取下。

 

      岳阳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昌植表示,长时间贴着“三伏贴”,比如很多人七八个小时甚至一整天都贴着,这样很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建议贴到皮肤微微发红,这样既能保证药效,又可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同时,进行敷贴治疗后,尽量不要一回去就待在空调房内或者喝冷饮等,以免影响“三伏贴”效果。

 

      医生提醒,部分患儿敷贴后局部皮肤会出现潮红、轻度刺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但如果敷贴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甚至水疱,此为不良反应,家长不可随意处置,建议及时就医,防止感染。

 

来源:“就这看国医网”公众号(ID:jzkgyw)/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