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气机升降理论研究


      “人活一口气”,气机则专指气的运行机制。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机活动主要为升降出入,一旦升降出入功能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古人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视可以从《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看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孙奎男同学探讨人体气机的升降模式,可供参考。

 

      气机升降理论源自《内经》,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对全身脏腑的整体气机升降模式作一探讨。

 

1、气化是阴阳二气升降相因的结果

 

      气化,是指在气的推动下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谈气化,必谈阴阳,因气化是阴阳升降相因,矛盾运动的结果。

 

  •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各从其化也。”“阴气内化, 阳气外荣。”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阳化气阴成形。”

 

      故阴阳二气相因运动是气化发生的内在机理,而阴阳二气相因运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升降出入。

 

      为什么只有一升一降、一出一入这样的矛盾运动,才能发生气化?

 

      早在《国语·郑语》中就已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运动形式的和谐作用。“同”是指简单的、相同的运动方式合而为一。即相反的和谐才能产生新的运动形式,而简单的相同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可见,气机的升降学说是气化学说的根本。

 

2、升降相因,构成斡漩,斡漩是气化的核心

 

      《素问·五常政大论》言:“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就是说气化功能在人体内外不断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左升右降,循环不已。若研究人整体的气化模式,则每个脏系作为个体形式存在,以个体形式运动的。在脏腑内部不同层次里有本质不同的运动规律,即表现为阴阳、升降特性的偏嗜。然这些偏嗜并不是无节制的,以他平他谓之和。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极严密的制约关系。他们之间这种承制关系体现为:心属火,火性炎上,主升,居南方;肾属水,水性润下,偏降,居北方;肝属木,木主升发,偏升,居东方;肺主金,金曰从革,偏降,居西方;脾胃居中,为气机之枢。见图1。

 

      进而推之,升不可无限制的升,降亦不可无限制的降。故“升已而降……降已而升”见图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卷二注曰:“在天地六合,东南为左,西北为右,阴阳二气,于上下四旁,昼夜环转,而人之阴阳亦同天地之气昼夜循环,在左右为阴阳之道路。”故人体阴阳二气,在下者,气要不断升,上升时沿人体左侧上行,人体上部之气要不断下降,下降时沿人体右侧下行。即所谓:“左升右降”之理,以此可解释心肾在该斡漩中的位置。

 

      肺脏位置在上焦,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其气机以肃降为顺,其下降的道路以右侧下行。肝位于下焦,气宜疏畅条达和升发,故肝气的运动以升为主要形式,其道路以左侧为上升之路。肝肺二脏左升右降,调节着体内气机的升降运动。故《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脾胃同居中州,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在中焦的气机升降中,脾主升,胃主降,形成斡漩,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全身气化之动力源泉。它既可引肾水上济心火,又可引心火下温肾水,以助心肾相交;还可引肝升之气克制肺降之气,亦可引肺降之气克制肝升之气。故《医门棒喝》云:“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故脾胃斡漩又为该斡漩学说的核心动力。

 

3、五运六气对人体之斡漩亦有影响

 

      以人为小宇宙,从气化讲,无边无形,但从空间结构上探讨其实质,示之莫过于一球,盖球可大可小,大则无边无际,如天地宇宙,故天地相参的角度,将人之气化示以两球,称之为气化之球(见图3)。

 

      其中以心肾为轴(子午代替)取象比类,子午类似地轴,气化之球类似地球。地球绕太阳斡漩,以地球为中心。可见,地轴发生钟摆样变化。天地相参,气化之球的子午轴也会发生变化。

 

      脾胃为球心,不发生旋转,这与“脾胃不独主于时”相符。理论上应α=α1 =α2 =α3 周而复始的摆动,气化不息。但生命不可能不终止,气化之器亦有磨损,这也是疾病的产生,故子午轴日渐右偏,最终,子午轴被拉平,则气化熄,生命灭。

 

      细细探究可发现,肝脏在该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脏腑学说的角度,亦可解释。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动而难静,故又必须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以培之,如此肝体刚劲之质,方能得缓和之用,发挥其疏泄之机。进而言之,子午之轴可偏转有度。故该理论告诉我们养生要注意滋养肝阴以敛肝阳,最终达到以缓生发之气。

 

| 作者简介 |

孙奎男(1981- ),男,吉林敦化市人,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急诊与脑病。

任玺洁,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4月)/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