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小考


      中医学中有关“藏象”的描述一直是西医诟病中医的一个原因,相对于西医对人体的解剖描述,中医学中的十二脏功能、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与自然界关系、神形关系等等实在是有太多虚无缥缈之处了。

      那么应该如何认识藏象呢,王强医生为我们揭示了其中一角~

 

      脏腑理论被称之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脏象”(编者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出现藏象,后人认为“藏”通“脏”,因此写成脏象)是中医脏腑理论中一个基本概念,其外延比脏腑理论要小得多。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却有把中医学理论中与脏腑有关的内容全部归为“脏象”的倾向,故“脏象”值得一考。

 

      记得30年前,笔者在北京中医学院读研时,曾就当时的《中医学基础》、《内经讲义》等教材中关于脏象的不同说法问道于任应秋老先生,如“脏腑学说,古人称之为‘藏象’”、“藏指藏象,脏指脏腑”、“藏象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等。笔者请教他为何在他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关于基础理论首言脏腑学说,却只字未谈“藏象”。任应秋笑而未答我的问题,只是说:你去查查“古人”是怎么说的。

 

      我翻阅资料,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景岳《续注》也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又如李中梓《内经知要》、薛生白《医经原旨》等多以“藏象”狭指为“脏腑身形”。看来把“藏象”等同于“脏腑学说”只不过是一家之言,尚未达到中医界共识。

 

      既然“藏象”之说源于《内经》,我们不妨还是从源头上找找答案。脏象之说虽首出《内经》,但《内经》言及脏腑之处甚多,而言及脏象之处甚少。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这里“五脏之象”与“五音”、“五色”是并列关系:“五音”于耳聪心敏者,可以意识而知之,“五色”于目明智远者,可以占视而知之。而“五脏之象”则是“以物类推之”,“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在这里,“脏象”仅是古人应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五脏的属性功能与自然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类推,是脏腑理论对五行学说的应用或对五行模型的借用。

 

      如果按王冰等医家所言,“象”为外观可阅之身形,那么,心之“象”在面部、血脉;肺之“象”在毛、皮;肾之“象”在发、骨;而每条后面的论述,如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皆为“不可阅”,岂非多余之论吗?

 

      笔者认为,该段经文中所谓“其华”如何?“其充”如何?只是回答“脏象何如”的部分依据,其结论则分述于其后,即每一小段的最后两句:心之“象”,“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之“象”,“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也就是说,“脏象”之“象”,是诸脏所应阴阳四时之象。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样的“藏象”之“象”本质上不是指外观可阅之身形,实为“大象无形”之“象”;是超越形而下的人体自我的,是形而上的,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内经》言医,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借用《周易》之卦象模型推出脏腑特征是其特色。如肝为震卦,藏于左,主东方;肺为兑卦,藏于右,主西方;心为离卦,步于表,主南方;肾为坎卦,治于里,主北方;脾主中央,为至阴,按复卦之卦义,“至”为上下往复之义,故脾是阴阳升降之枢。

 

      《周易》认为万物感应,其共同规律是谓“神道”——阴阳之道。《内经》云“阴阳不测谓之神”是言阴阳之道的变化常有偶然性,无法用感官直接感知和测度。“粗守形上守神”就是说,精通阴阳神道的上工,守的是天地人间变化莫测之应象,粗工才是只知守着“可阅之外形”。

 

      笔者认为,中医脏腑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内容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其中既有古人对人体脏腑身形和功能的实际描述,又有借用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模型构建而成的四时五脏阴阳虚拟模型;既有对脏腑与经络、气血、五体、五官之间关系等人体本身的研究,又有超人体的人天观的论述。又因中医理论是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常是在病中识人,所以一些在表面上是关于生理功能的论述,其本质可能是病理的或药理的,所以我们要采用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把不同层次的内容搞清楚。

 

      目前许多中医研究者不但把与五脏相应的“其华”、“其充”等外观可阅之形说成五脏之“象”,而且还把古医家对人体内脏的解剖学论述等也都归为“脏象”的内容,这就把脏腑理论中不同层次的内容混为一谈了。这样构建的所谓“中医脏象学”实难令人苟同。

 

》》编后语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指出,藏象理论产生于《六节藏象论》,“藏象”一词在整本《黄帝内经》中仅见于篇名和文中的“藏象何如?”该篇从各脏腑和阴阳四时之间的联系来探讨整体性与协调性。虽然与《灵兰秘典论》从人体内十二脏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联系来探讨有所不同,但都是研究藏象的一个方法。

 

      下文节选自《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编者注:校勘应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作者简介|

王强,男,淄博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先后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医疗系、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班。对痔瘘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等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是淄博市首批“淄博名医”、“医疗卫生学科带头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0-02-03),转自“中医世家”网,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