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晗主任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中西医


 

      中西医在新冠肺炎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此次疫情是否是中医药崛起的契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大科主任丁邦晗详细介绍他的观点,有理有据,非常详实。

      本文转自“纽约TCM论坛”公众号,略有删减,点击听原文中的“现场录音”。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中西医

2020年3月1日上午9点30分

 

第一问题:新冠肺炎国内当前现状

 

      趋势如何?喜忧点在哪里?

 

      2020年2月29日全天新增确诊病例573例(湖北570),新增死亡病例35例(湖北34例,河南1例),新增疑似病例132例。现有确诊病例35329例(其中重症病例736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1625例,累计死亡病例2870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9824例,现有疑似病例851例。

 

      韩国昨日新增376例,已达到3526例超过中国除湖北省之外的任何一个省份。意大利达到1128人,29人死亡;日本的情况也不乐观,946例;伊朗593例,43人死亡。美国的情况大家比我更清楚,形势复杂。

 

      1、新确诊人数在下降,除湖北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多日新增已经为0,广东昨日也无新增,广州5天无新增。

 

      2、治愈出院人数每日增加,存量人数在下降,重症病例在下降。

 

      3、总体评价:新发病人数大幅下降,存量病人在减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困难重重,尤其是ECMO的作用发挥不突出,COVID-19对肺的影响主要是间质,而ECMO替代的是肺泡,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患者病情的突然恶化可能与炎症风暴有关,既无法提前预知,也没有特殊有效的干预,因重症病人不不能治愈,预料死亡人数将会增长,超过3千的可能性很大。

 

      (省略对2003年SARS的回顾)

 

第二个问题:新冠肺炎的西医治疗情况

 

  1. 对症;
  2. 氧疗,中高流量;
  3.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氯喹、阿比朵尔,抗流感药物);
  4. 抗菌治疗;重症病人对症器官功能支持,包括ECMO;激素治疗、恢复期血浆治疗。WHO专家认为最有可能有效的可能是瑞德西韦Remdesivir

 

      优势:方案比较统一,疗效评价比较方便

      不足:没办法实现个性化;没有针对病毒治疗的药物,这是最大的缺陷,也是疗效不高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没有循证证据是有改善预后意义的。

 

第三个问题:新冠肺炎中医参与情况

 

      比较一下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方案,第三版与第四版中医药内容对比如下。

 

 

      优势与不足

 

      这次疫情救治中,西医的声音很少,即使是当前最重要的技术-ECMO,也很少见谈疗效的。西医往往不谈多少有效,一般是谈死亡率是多少。

 

      中医就比较有意思,谈参与率、有效率,有效率的指标是什么,大致有几点:

 

  1. 轻症病人临床症状改善甚至消失的提前时间,包括退热;提前出院时间;轻症病人转化成重症的比例下降;
  2. 重症病人,转化成危重症的比例减少,死亡减少。其实这些指标都有临床意义,但都没有非常过硬的证据,也就是缺少RCT研究的结果,大多是观察性研究,也就是很多是印象性的疗效。这是一个不足。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认识,常常会听到,有效就是有效,病人难道说假话,事实摆在那里,要什么研究证实呢?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据。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如果我们在西医面前讲疗效的时候,一定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用他们认为科学的证据来说服他们,不是我们关起门自说自话。

 

      我总结一下,这次疫情,中医药的参与有几个特点:

 

  1. 参与得早,1月22日、23日就有国家局的专家到了武汉,诊查患者;
  2. 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在用中医药,除了西藏不了解外,其他都有用,不仅有国家方案,甚至各省市都有自己的中医方案;
  3. 病程的各阶段都有参与,既有观察期,也有普通型,还有重症,危重症,甚至还有预防方案,由不同医院不同地域的专家自拟方;
  4. 中医方案在不断变化,这是实践的结果,是中医师在诊治过程中对新冠病毒肺炎用中医药机理的认识更加深入的结果;
  5. 中医药的方案更加全面,既有汤剂,也有成药,包括静脉注射用的;
  6. 重治疗,不在病名病机方面进行纠缠;重实践不重理论探讨,因为毕竟是一个诊疗方案,中医能用,西医也能用。

 

第四个问题:疫情结束后中医药的发展趋势探讨

 

      这次疫情,是中医药全面参与的一次疫情防控战,也是与西医同道并肩作战,大家相互配合得很好。从最初的西医不接受,到全面用中医药,这种转变既有病人需求的推动,也有国家行政甚至中纪委的支持,最终是中医药全面参与的结果。最后的评价如何,还需要中医药人能否拿得出可信的临床研究的证据。

 

      如果有RCT的研究证据,则争议会少一些,如果没有,争议就会多,想没有争议是很难的。反中医的人一直都有,这次只是减少了一些人,事实让他们见到了中医的疗效,他们可能会改变想法,但有些人永远都改不了,他们就是为了反中医而反中医的。

 

      这次疫情,中医药的参与是近100年来最广泛的,有人开玩笑地说,中医药围困了病毒,挽救了濒死的病人;而病毒挽救了濒死的中医。中医药的正面形象更多了。

 

      有几个趋势值得期待:

 

  1. 国家政策将更加重视中医药的继续、发展与创新,将中医院校、中医学科、中医医院、中医研究、中医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在一带一路方面,也会把中医药作为交流的一个着力点;
  2. 生病看中医人的会多一些,尤其是中医氛围不太好的湖北地区,以及内地其他省市,中医药的应用将会更为广泛;
  3. 西医学中医的人会多一些,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人会多一些;
  4. 未来来中国学中医的其他国家的人也会多一些,中医药在全球可能会有更多的认同度,尤其是中药方面。

 

      总而言之,2020年代,可能会开启中医药学的新春天。

 

第五个问题:观点之辨

 

      讲了那么多的好东西,大家一定欢欣鼓舞,前途是否真的就一片光明呢?那又未必。我想就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1、中医是万能的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同大家讲一个故事,腹针……我的答案:没有万能的钥匙,也没有万能的中医。

 

附:王少白老师病案 

近日看了一个75岁女姓病人,以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症(痒为主)就诊,因此让其携神经科医生针灸处方来诊所。不想在问诊过程中发现其还患有脑动脉瘤(直径约1厘米)7年、主动脉夹层(从主动眿弓开始向下放支架1英尺长)5年,因此又让其带心脏科医生同意针灸处方再来,经两次治疗,无效。于第三次治疗后建议如仍不效回神经科医生或其它科、其他针灸医生处求诊。

 

2、中医治本吗?

 

      治疗必求其本,这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法则。本是相对于标而言,中医所谓的本,是指各脏的基本功能和物质基础,也是某一脏某一腑的“气血阴阳”,“本”,本来,根本,基础;如肺,肺主气司呼吸,肺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主治节等,治肺的本就是让肺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生理作用恢复正常;

 

      “标”指的是各种病理产物或功能异常,如肺脏,中医认为肺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气的宣发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包括呼出体内浊气,传输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卫气;

 

      其病理状态肺失宣发,则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被郁遏,腠理闭塞,可致恶寒无汗;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则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此时的发汗即可宣发,发汗一般指治标。

 

      再说,肺气的肃降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

 

      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

 

      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肺居上位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等症。

 

      治病必求其本,“本”指的是病机,病机的根本是什么。并不存在“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问题。

 

3、急症是中医的优势吗?

 

      急症主要是一个中医学的概念,西医很少讲。“急症治疗,症急势重,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医务人员应全力以赴”。中医有没有优势,是与现代医学去比的。

 

      举个例子:急性心肌梗死,是不是急症?中医的优势在哪里呢?肾结石的肾绞痛是急症吗?中医有优势吗?

 

      急症方面,中医是否有优势,至少现在看不出来。我认为,在不能有客观证据证明中医在急症方面有优势之前,不要谈优势。认真地去总结每个急症的中医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必须要有疗效,要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尤其是急症患者的认同,也要包括西医同道的认同,没有这两者的认同,自说自话,不仅不利于中医的发展,更对中医是有伤害的,人们会认为中医不可信。

 

结语:

 

      提纲所列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我都表达了个人观点,未必正确,只供大家参考。最后我想就中医药再做一点阐述:

 

      中医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可溯源至《周易》,其健康观与疾病观的核心是天人相应下的平衡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功能阴阳平衡,人体就健康,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人与自然、社会违和就是病态。中医更多的强调的功能;

 

      而西医是基于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上认识人体的,是从结构到功能的,两者的方法论是不同的。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指的在治疗具体疾病或病人的结合,只要对病人有利的方法就去使用,要跳出自己是中医人还是西医人的本位主义,以病人为中心,少点争论,少点偏见,多点包容,多点合作,取长补短,让我们自己所经治的病人获得更大的健康利益。

 

      以上,是我与大家交流的学术内容。感谢苏红和王少白老师的邀请,以及王老师今天的主持!感谢大家的聆听!

 

| 讲者简介 |

丁邦晗,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大科主任,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广东省政协委员。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主委等。作为负责人制订指南1份、专家共识2份;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与教材5部,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5项;2018“荣耀医者-科普影响力奖”获得者。

 

来源:“纽约TCM论坛”公众号(ID:NYTCMforum),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