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 湿疹又开始犯了,怎么办……


夏天到了,烦人湿疹又开始犯了,中医有哪些好方法来治疗呢?

陈彤云老先生认为湿疹的病因是湿邪侵犯人体,湿分内外,而内湿是现代的主要原因。中医可以对证治疗,疗效显著。

 

什么是湿疹?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为特点。

 

中医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

 

  • 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
  • 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
  • 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
  • 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
  • 发于手部者,称瘸疮;
  • 发于脐部者,称脐疮;
  • 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
  • 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
  • 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等。

 

病因病机

 

本病常因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湿性重浊黏腻,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病史长,多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在湿疹的病因病机中,湿邪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湿气。四季中以长夏时期湿气最盛,所以长夏多湿病。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等有关,如居处潮湿、水上作业、涉水淋雨等都可能成为感受湿邪的条件。

 

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的功能受到障碍,蓄积停滞而成。《素问》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其性重浊、黏滞,致病常伴见肢体沉重、酸困的症状以及分泌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泄等现象;其黏滞之性多体现在病程长,多缠绵难愈。

 

陈彤云教授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湿”致病可以人为地加以改善,而“内湿”致病日渐增多,这与物质的丰富、人们饮食结构、习惯等的改变关系密切。且生活节奏的增快使人们的精神压力增长,情志不畅,势必造成人体气机的紊乱,从而进一步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使“湿自内生”。

 

辨证论治

 

陈彤云教授在临证中善于抓住主证,精准辨证,注意顾护正气,扶正以祛邪,总以清利湿热为主,但会注意利湿不留邪以及运用理气药以调畅气机,使湿邪得以排出。

 

湿邪是湿疹主要的致病因素,根据病机的演变和临床证候的特点,陈彤云教授治疗湿疹主要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脾虚血燥三种证候。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证候之间会出现相互转化的情况,临证需注意变通。

 

湿邪引发疾病常出现兼夹证,常夹风邪、热邪,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出现湿从热化、湿从寒化等许多变证,因此,湿疹的治疗必须以辨证为指导,灵活运用中药的加减变通治疗。

 

1、湿热浸淫证

 

辨证要点:常见于本病的急性发作期。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治疗宜清利湿热、佐以凉血,方用清热除湿汤加减。主要药物有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如瘙痒重者可加白鲜皮、苦参;渗出重者可加猪苓、茵陈;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熟军。

 

2、脾虚湿蕴证

 

辨证要点:常见于本病的亚急性期。发病较缓,皮损淡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疗宜健脾除湿、佐以清热,方用除湿止痒汤加减。主要药物有茯苓皮、生白术、黄芩、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生甘草。若余热未清者可加丹皮、黄柏;痒甚者可加苦参、地肤子;继发感染者可加蒲公英、连翘。

 

3、血虚风燥证

 

辨证要点:常见于本病的慢性期。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面色无华,眩晕,心悸,失眠,爪甲色淡。舌质淡、苔白,脉细弦。

 

治疗宜养血润肤、散风止痒,方用养血润肤饮加减。主要药物有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白鲜皮、防风、生地、熟地、桃仁、红花。如瘙痒明显者可加白蒺藜、地肤子;皮损肥厚者可加首乌藤、连翘、夏枯草。

 

典型医案

 

马某,女性,44岁。2009年8月25日初诊

 

主诉:双手反复起疹、干裂伴痒18年,加重2年。

 

现病史:患者多年前始于双手指出现干燥、脱皮,伴痒,症状逐年加重,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为“湿疹”,予中西药治疗(具体治疗用药不详),可暂时缓解,仍有复发,每于冬季症状明显。近2年出现双手皮肤增厚、粗糙,瘙痒剧烈,遂于我院门诊就诊。现双手皮肤粗糙肥厚、干裂;指甲污浊无光泽;伴瘙痒剧烈,夜间痒甚;纳可;眠安;大便黏滞不爽,日1行,小便调。

 

舌脉:舌质暗边瘀斑,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滑。

 

皮科情况:双手指侧皮肤干燥、粗糙,指腹皲裂,少许脱屑;双手背、双手掌心角化、肥厚。双手指甲甲板无光泽,干燥,有纵嵴。

 

辨证:脾虚湿盛,血虚风燥证。

 

治则: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方药:苍术10g,白术10g,生薏米15g,茯苓15g,丹参15g,黄柏10g,生地10g,熟地10g,赤芍10g,白芍10g,首乌藤15g,鸡血藤15g,地骨皮15g,青蒿15g,地肤子10g。

 

14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温服。嘱患者避免局部过勤清洗;避免热水烫洗;尽量避免接触洗衣粉、洗涤灵、消毒剂等清洁产品;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局部保护。

 

二诊(2009年9月8日):药后症状改善,双手皮肤变薄,脱屑、干燥程度减轻,仍有瘙痒,且经前加重;月经先期8天,经量可,痛经轻。一般情况可,舌脉同前。上方加用当归、川芎加强养血功效,日1剂,连服14日,余同前。

 

三诊(2009年9月22日):病情稳定,皮损进一步缓解,双手指侧皮肤干燥、脱屑,轻微皲裂;痒时作。舌质暗苔白,脉滑。上方加大苍白术、生薏米剂量,加用冬瓜皮以健脾利湿,继服14日,余同前。

 

四诊(2009年10月20日):药后症减,双手部皮肤光滑,皲裂已不明显,痒消。纳可,眠尚安,大便日1行,不成形。舌质暗苔白,脉滑。上方调整生薏米、赤白芍、首乌藤用量,并加用芡实、陈皮以加强健脾燥湿、养血润肤力量,日1剂,连服14日,余同前。

 

五诊(2009年11月13日):患者病情基本恢复,已停用外用药膏,双手指间皮肤略干,微痒。纳食可,眠安,大便已成形。舌脉同前。上方加大地肤子用量,对症止痒,继服14日。

 

六诊(2009年11月24日):病情稳定,双手皮肤正常,痒消,一般情况可。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滑。患者病情已愈,效不更方,继服前健脾利湿方14付巩固疗效。

 

【医案分析】

 

患者中年女性,禀赋不耐,脾为湿困,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肌肤失养,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病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而发病。中焦湿阻,运化失司,湿聚故见皮肤瘙痒,大便黏滞不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故见双手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脱屑,双手指甲甲板无光泽,干燥,有纵嵴;血虚运化不畅致血瘀,故见月经量少,痛经,且舌边瘀斑。舌质暗边瘀斑,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滑均为脾虚湿盛兼有血虚之象。

 

二诊时症状有所改善,皮肤粗糙肥厚较前减轻,皲裂亦缓解;仍有瘙痒,且经前加重,与妇女月经期气血亏虚有关,故加用当归、川芎加强养血功效。

 

三诊时皮损仍以干燥、皲裂为主,因此加大苍白术的剂量以促进皲裂皮损的愈合;舌苔白,脉滑表明患者仍有脾虚之象,加大生薏米用量,加用冬瓜皮以健脾利湿。

 

四诊时患者皮损皲裂已愈合,痒消,但舌质淡暗,苔白,大便不成形,提示患者仍存在脾虚、湿邪不化之证,调整生薏米、赤白芍、首乌藤用量,并加用芡实、陈皮以加强健脾燥湿、养血润肤力量。五诊时患者病情基本已愈,皮损消退,双手指间皮肤轻微干燥,少许脱屑,微痒,加大地肤子用量,对症止痒,连服14付巩固疗效至病愈。

 

| 医家简介 |

陈彤云教授,1921年生于北京中医世家。从事中医皮肤科,自幼随其父著名中医陈树人先生出诊;后在继承哈锐川老大夫治疗经验的同时,又得到著名中医赵炳南老先生的指点。深得两位名老中医学术精髓,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认为体表的病变必有内在的根源,皮科疾病应重视外治,但更不可忽视五脏六腑和气血阴阳的盈虚盛衰,在这其中,尤为重视胃气的调理。重点治疗黄褐斑、痤疮以及扁平疣等疾病,对治疗颜面损容性皮肤病更有独特的疗效,还改进了古代治疗痤疮的名方枇杷清肺饮,取得了理想效果。

 

来源:选自《陈彤云中医皮科经验集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曲剑华、刘清。转自“人卫中医”公众号(ID:renweizhongyi),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