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从痰论治,分辨虚实


中医治疗冠心病以往的重点均放在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或温经散寒上,沈绍功先生主张冠心病提倡从痰论治,且要分辨虚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西医治疗多采用搭桥、支架植入及西药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患者临床多有不适症状及生活质量下降,中医治疗以往的重点均放在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或温经散寒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沈绍功主张冠心病提倡从痰论治,且要分辨虚实。

 

痰为实邪,痰中有虚,治痰宜分清虚实。较早提出者系明代的刘纯,他在《玉机微义》中提到:“治痰不能不辨虚实,血气亏乏而兼痰者,必须补泻兼行。”薛立斋在《明医杂著注》中更明确:“凡痰证欲食之思,此中气虚弱,宜用补中益气为主。”“肾气亏损,津液不降,则浊泛为痰者,宜六味地黄丸为主。”

 

冠心病辨痰之虚实,大都指的是广义之痰,辨证的关键看舌苔。苔薄为虚,苔腻为实。虚者伴心悸气短,神疲腰酸;实者伴憋闷纳呆,尿黄便干。虚者以气虚为主,或见肾亏;实者以痰浊瘀血为主,或有气滞。

 

冠心病实证从痰论治

 

要抓住“痰浊闭塞”的5个主症:苔腻脉滑,胸闷痞痛,口黏纳呆,头重肢困,形胖痰多。参考“四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其中尤以苔腻为重,但见苔腻便是实证,他证不必悉具。

 

治则:祛痰化瘀。

 

方药:温胆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辅以活血化瘀药:

 

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全瓜蒌30g,薤白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芎10g,丹参30g,车前草30g,草决明30g。

 

祛痰序贯四步:

 

①三竹换用:竹茹、天竺黄、竹沥水。

②佐以化湿:茵陈后下、泽泻、金钱草。

③佐以散结,海藻、昆布、浙贝。

④佐以软坚,生龙牡、海蛤壳。

 

上海沈氏女科还有三条经验之谈:

 

①辨寒热,痰形立法

热痰苔黄痰黏,选加黄连、生栀子、蒲公英。

寒痰苔白痰稀,选加桂枝、姜半夏、白芥子。

 

狭义之痰重在消导,选加莱菔子、生山楂、生内金。

广义之痰重在透豁,选加柴胡、桔梗、蝉衣。

 

②根据痰性,伍用三法

气虚必生痰浊,伍补气药。选加仙鹤草、扁豆衣、生芪。

气滞必凝痰浊,伍理气药。选加乌药、木香、香附。

痰瘀必见互结,伍化瘀药。选加三七、苏木、泽兰、地龙。

 

③给痰出路,分利两便

利尿选加石韦、车前草、白花蛇舌草、泽兰。

润肠选加白菊花和当归、草决明、桃仁。

 

临床常用的祛痰效药有18味:竹茹、天竺黄、枳壳、全瓜蒌、薤白、半夏、浙贝、桔梗、海藻、昆布、莱菔子、石菖蒲、郁金、苍术、陈皮、云苓、茵陈、泽泻。

 

痰瘀互结者,宜祛痰化瘀:

 

以导痰汤为主方合血府逐瘀汤,主药有胆星、天竺黄、全瓜蒌、薤白、莱菔子,再佐丹参、地龙、红花、桃仁、丹皮、苏木。

 

化瘀序贯四法:

 

①行气以化瘀:石菖蒲、郁金、川楝子、元胡、香附。

②活血以化瘀:川芎、丹参、赤芍、丹皮、红花。

③剔络以化瘀:地龙、水蛭、土元。

④奇药以化瘀:三七粉、泽兰、苏木、鸡血藤、益母草、血竭、川牛膝、刘寄奴。

 

冠心病气虚生痰者,宜补气祛痰

 

以香砂六君为主方合温胆汤,主药有参类(高血糖者不用升高血糖的党参)、生芪、白术、仙鹤草,佐竹茹、枳壳、云苓、陈皮。

 

属肾亏者,宜益肾祛痰,以调肾阴阳为主方合少量祛痰药,主药有枸杞子、菊花、生地、黄精、生杜仲、桑寄生、泽泻、云苓、陈皮、桑白皮、生薏苡仁。

 

典型验案

 

李某,女,67岁。患冠心病8年,常感胸闷痛,近日食后腹胀、便溏,被某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刻下见胸闷痛,头晕气短,乏力腹胀,纳差便溏,日行7~8次,溲赤灼热。检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血压120/80mmHg,心率74次/分。

 

诊断:①胸痹(西医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②(痰浊闭阻,清阳不升)泄泻。

 

治法:祛痰清火,利湿止泻。

 

处方:沈氏经验方茵陈温胆汤化裁:

茵陈(后下)15g,泽泻10g,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楝子10g,元胡10g,丹参30g,生芪15g,当归10g,金钱草30g,车前草30g,薄荷10g。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腹胀减轻,便溏减为5~6次/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痰热未尽,故上方去补气养血的生芪、当归,加入祛痰清热,宽胸理气之全瓜蒌30g,薤白10g;清热利湿之野菊花10g;降气消胀之莱菔子10g;并加木香10g,煨葛根10g,加强止泄之力;连翘10g,蒲公英10g,为苦寒清热;心慌时加川芎10g,石韦10g,升降气机。加减投服2月余,胸闷胸痛消失,饮食二便正常。查肝功各项检查均已达到正常水平。

 

【按】痰浊闭阻心脉,气机不通,故胸闷气短;肝者,木火也,肝木克土,脾土为湿邪所困则纳差,运化水谷、水液功能失司则便稀;痰浊阻于中焦,聚于腹中则腹胀;乏力系精微不能输布四肢;头晕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系痰浊上犯,肝火亢盛之象。病位在心、肝、脾,证属痰湿内蕴,清阳不升。

 

胸痹苔腻者,系痰浊闭塞之证,退苔腻乃取效之本。

 

此案①“温胆汤”并加茵陈、泽泻祛痰除浊,清利肝经湿热。泽泻与车前草并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意。

 

②莱菔子祛痰力强,但具泻下之力,故用煨葛根、木香克制其泻下之性,兼祛痰行气,除胀止泻。

 

③石韦引余热下行,从尿道排出,与川芎互用,发挥升降作用,为治心慌之特效药对;车前草清热利湿,驱邪外出,给痰火以出路,金钱草解肝脏湿热之邪,促使受损肝细胞再生。

 

④《类证治裁》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浊阴为痰瘀互结,故用丹参痰瘀同治。

 

⑤薄荷引药入肝经。

 

⑥连翘、蒲公英,苦寒清热不伤胃,加大祛痰力度。全方突出祛痰清热,痰瘀同治而获效。

 

| 作者简介 |

沈宁,199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级著名中医药专家沈绍功教授之子、嫡传弟子,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科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沈氏女科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之一。北京市级和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崇厚堂沈氏女科疗法”主要传承人,北京卫视《养生堂》特邀嘉宾。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协助编写《沈绍功中医方略论》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著作”三等奖,《沈绍功验案精选》任副主编,主编《战胜糖尿病》、同仁堂《蔬菜养生事典》、《沈氏女科六百年养生秘诀》、《沈绍功全科临证精要》、《沈绍功女科临证精要》、《女人会养不会老》、《沈氏女科不孕不育诊治经验》等著作20余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