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四):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是机体对饮食物糟粕中的多余水液进行吸收,并排出糟粕的脏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

本文详细介绍六腑之大肠,是中医基础。

 

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言:“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编者注:“传道”同“传导”),此句经文高度地概括出大肠的作用——“传道、变化”,大肠为六腑之一,为“监仓之官”“传导之腑”,与肺相合,具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性。大肠居于腹中,导下传上,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环节。故本文为明析大肠之藏象试诊解之,以冀于理论与临床思路之开拓有所裨益。 

一、传道之官,化物出焉释义

 

1、传道名义

 

《灵枢·本输》云:“大肠者,传道之腑”。传,传送;道,同导,引导。此句经文意为:饮食物的消化,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后所产生的糟粕,进一步通过小肠的化物与泌别清浊,最终依赖大肠的传导,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传道之官”,《黄帝内经》用封建官制来比拟脏腑的功能,通过考证发现,历史上并未设立“传导官”一职。《周礼·夏官司马》云:“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曰万之志,诵四之传道”。周礼在此处表明了夏官训方氏的职责,内含“传道”一职。此“传道”为动名词,作宾语,“诵四方之传道”,即上报民间的舆情信息,“传道”在此有传递信息之意。

 

再有《三国志·武帝操》中记载曹操的言论:“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此“传道”为使役动词,意为“传递”“转达”。以上两处“传道”同义。

 

另外章太炎曾在官名的变迁上对古今相制演变有所分析:“舜举十六相宾于四门,明其所任传导威仪之事……七国以下定著相国、丞相诸名,于是故名始替”。由此可见当时的相职中含有部分“传导”的职责。

 

《素问·灵兰秘典论》也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之官”,相即宰相,傅即辅助,“治节”即政命,“治节出焉”即传达政命。肺作为“相傅之官”,具有辅佐君主的职能,“传道”的职责即传达政命。肺与大肠相表里,两者生理上互为表里,功能上相辅相成,肺脏作为“相傅之官”,若要实现“治节出焉”,则需要依赖“传道之官”大肠的直接辅助。

 

综上所述,大肠“传道之官”的职能定位有着深刻的内涵,具有传达政命、传递信息之意,大肠不仅是单纯传导糟粕的脏腑,同时还应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意识到其与传达机体脏腑内部信息的关联性。

 

2、传化出焉(编者注:似应为“变化出焉”)

 

传化,包括传道和变化。何谓“传道”和“变化”?王冰曾在《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云:“传道为传不洁之道,变化谓变化物之形”。所谓“传不洁之道”,即传送糟粕的道路;“变化物之形”即改变物体的形态,但变化什么物形,王冰并未解释清楚,故清代高世拭在《素问直解》为此进一步补充说:“食化而变粪,故变化而由之出”,明确提出大肠所谓的“变化”就是将饮食糟粕转化为粪便,并将之排出体外。然大肠的传道变化作用,不是本身单独所能完成,还与下列脏腑的功能密切有关。

 

(1)肺之肃降

 

《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互为表里,经络相连,以气相通。大肠的传导依赖于肺的肃降。一方面,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宣发肃降,肺气不降,则腑气不降;肺气下降,则大肠传导有力。另一方面,肺主行水,通调津液到大肠,使大肠润而不燥,以助传导糟粕。若肺气虚弱,或肺气不降,可导致大肠无力传导,而引起排便困难;或因痰热阻肺,不能输布津液于大肠,导致肠燥腑气不畅,发为便秘。

 

(2)胃之降浊

 

《灵枢·本输》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与大肠皆属于阳明经,胃气以降为顺,主通降。胃气通降,实际上涵盖了大肠对糟粕的排泄作用,可见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降浊功能的延伸。《素问·五藏别论》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主纳,肠主出,纳出协调,人体的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若胃不降浊,则大肠不能传导;反之,大肠传导不行,也会影响到胃的降浊,导致胃气不降,浊气在上,而见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症状。

 

(3)肾之气化

 

肾主脏腑气化,主司二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肾气含有肾阴与肾阳,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故称肾为“五脏阴阳之本”。大肠居于前,肾脏居于后。肾阴前达,滋润大肠,便于传导糟粕。肾阳温化大肠,使糟粕形成便形。若肾阴不足,肠道失其濡养而发为便秘。若肾阳不足者,难以温煦大肠,导致肠寒,大便多溏或五更泻。可见,肾的气化正常,则大肠传导有序,肾失气化,则可致大肠传导失职。

 

(4)肝之疏泄

 

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具有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肝气疏泄,畅达气机,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运动,使脾气升,胃气降的运动稳定有序,清升浊降,魄门开闭有度,糟粕粪便有规律地排出体外。

 

唐容川在《血证沦·脏腑病机论》论述肝气疏泄对大肠之作用失调引起腹泄时写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若肝疏泄功能失常,一可影响脾气升清,清气下陷,见腹胀、呕吐、泄泻等;二可影响胃的降浊,致胃失通降,胃气上逆,浊阴不降,可见嗳气、呕吐、便秘等症。

二、大肠的主要病理表现

 

1、泄泻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病理因素主要为湿邪。脾虚湿盛是其病机关键。

 

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医宗必读·泄泻》曰:“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罗氏会约医镜·泄泻》云:“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故脾之健运正常,则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能司其分清泌浊之功,大肠能承受传导燥化之职,大便自能正常。同时湿邪还可夹寒、夹热夹滞,发生泄泻。

 

本病病位在肠,病本在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大小肠分清别浊,传化物而不藏;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阳失于温煦,皆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发为泄泻。

 

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多数在短期内治愈,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耗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甚者尤其多见。急性泄泻失治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五更泄。

 

2、便秘

 

基本病理为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胃热过盛,津伤液耗,则肠失濡润;脾肺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或气郁化火伤津,则腑失通利;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津液不通,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发为本病。各种原因造成的失血、失液、血虚失养、津液不足亦可致便秘。

 

病理性质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寒、热、虚、实之间,常有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可致阴津亏虚,肠失濡润,病情由实转虚;气机郁滞,久而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如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气虚衰与阴寒凝结可以互为因果,见阴阳俱虚之证。

 

来源:转自“享泰极”公众号(ID:zzsxyyjslm),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