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孚(41):治发热发烧,中医比西医快又稳当


潘德孚(1935–2016),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天下无癌论”的最早提出者。

本文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该书是潘老所有的文章集锦,经授权连载。

 

治发热发烧,中医比西医快又稳当

潘德孚生命医学(20160721日)

 

(一)发热发烧切莫乱用药

 

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都是从发热发烧开始的,正确认识和治疗发热发烧,十分重要。

 

一般发热发烧都被视为病理现象,但从它产生的原理来说,也是生命为维护自己的健康,与入侵的微生物进行搏斗的自卫防御性反应,因此也是一种生理现象 —— 特殊的生理现象。

 

如果只把它当作病理现象,不知道它也是生理现象,就会以退热做为治疗的重点;基本观点是错的,治疗就会犯错误 —— 一般感染性的发热发烧,是抗病的反应,是生理现象,基本上都能不治而愈,处理要恰如其分。

 

知道了这个道理,碰上发热发烧,就不会过分紧张。家属紧张,会手忙脚乱,帮倒忙;病人紧张,则会使得病情更加复杂,病势加重。人的思想意识,在机体抵抗疾病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镇定,病就好得快;思想混乱,轻病也会变成重病。

 

大多数流行性感冒发热都是病毒感染,至于是何种病毒感染,大医院里做细菌检验多半都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无法及时提供给治疗用药做依据。但有些发热,病情变化很快,待得到明确的诊断时,有的已经痊愈,有的则严重得不堪设想。所以,要想在发热的前驱期就得到治疗,最好还是请中医辨证用药,不宜使用西药。然而现在几乎大家都认为治发热发烧,西医比中医快、比中医好,造成西医病院打点滴排长队,让我们这些中医也只能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

 

西方国家的西医,对发热初期的病人,头二三天都不用药。根据他们研究验证的结果,认为用退热药的比不用退热药的,反而要晚一二天痊愈,而任何退热药物对肝肾或其他脏器的功能都有损害;有的本来不用药就会好的,却会因药物或检验方法的不当,变生其他的疾病。所以,不马上予以治疗的做法,反而有利于绝大多数能自愈的病人。

 

尽管这种决定不利于极少数需要马上退热的病人,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还不能正确判定病原之前,不用药比乱用药、乱退热显然还是比较有利的。例如小孩出麻疹,过早退热,就会造成肺炎;如果是流行性出血热,过早退热则会造成败血症,甚至死亡(这里我们还没有把药物的毒副作用算上去)。最常用的退热药,譬如氨基比林(Aminopyrine,解热镇痛强效剂),使用后容易导致粒细胞减少,常使得免疫力降低而死亡。此药在美国早在一九三八年就禁用了,而我们这里的西医却仍然照用不误。

 

在发热初期,禁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禁用退热药,尤其是激素,已基本成为西方医学界的共识。可恶的是,一些医生还在滥用激素,导致严重后果。有的病人热退后没多久就马上反复,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假设运气不好,碰上流行性出血热,医生若使用了Prednisone(强的松,抗炎、抗过敏药剂)一类的药物,也许就有送命的危险。所以,不管家里有什么人发热发烧,不乱用药、乱求医,才是最好的选择。

 

(二)前驱期治发烧发热要找中医

 

发热发烧的头三天叫前驱期,一般都会断定以为是得了感冒。

 

中医治感冒比西医好,这一点连西医都不得不承认;其实应该说,中医治发热发烧比西医要好。

 

大多数外来感染,都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包括体温升高、恶寒发热,或鼻塞打喷嚏、或咽痛、或咳嗽、或腹泻等症状;西医称它为发热的前驱期。由于一时还不知道是什么微生物感染,马上治疗就会显得盲目。

 

抗生素只能对付细菌,对付不了病毒。过去以为很多发热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现在的仪器微观能力增强,才知道大多数是比细菌还小得多的病毒造成的。但检测仪器还不可能第一时间就测出病毒来。例如SARS死了很多人之后,经由很多专业研究者的努力,才终于找到“元凶”。

 

而西医认为生病必须找病原体,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找不到病原体的发热,针对性治疗没靶子,便无从下手,要不就是盲目治疗,后果都不很好。

 

几万年来,人体生命长期与自然界的微生物打交道,如何与它们共存,一点也不陌生。如果不是这样,人类种族还能如此繁荣繁殖下去吗?

 

不管什么微生物的感染,人体基本上都采取发热的方法。只不过有的人因为身体虚弱,没有“本钱”发热,所以不发热;或者是进入的微生物数量不多,不厉害,根本不需要发热。而健康的人多半有的人打了几个喷嚏就好了,有的人也可能会发一阵子热,很快也就自然痊愈了。

 

微生物之所以会入侵,是因为人体由于某种原因的“虚”,对于环境的适应相对处于弱势。中医治疗的方法不像西医那样寻找是什么微生物,然后消灭之,而是看机体需要什么,只要把机体的“虚”补正了,微生物没空隙钻,就会自己“撤退” —— 可见中医与西医治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医重外因,用药物消灭外因,而中医重内因,用药物或方法帮助机体抗病。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重内因显然要比重外因好。当然,有些疾病使用西医治外因的办法也很好,例如西医说的伤寒,是伤寒杆菌寄生的结果,用西医的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一种抗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比用中医的治湿温法要好、要快。

 

事实上,患病初期的人体,是抵抗力最强盛的时期,只要稍稍给予帮助,疾病就会较快消失,甚至在还不确定病原之前就痊愈了,于是大家就把它当作寻常感冒;这就是许多人相信中医治感冒比西医好的缘故。

 

广州早期被中医治好的SARS疑似病人,许多西医就不承认是“非典”。前驱期就给治好了,找不出证据了,没有证据也就说不清楚了。所以这笔中医抗SARS、抗非典的成果,始终都得不到西医普遍的接纳。

 

中医把发热看成是抗病斗争的表现,采取帮助机体抵抗疾病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体质的不同表现,开出不同的药方,使发热的患者在前驱期就得到及时的治疗。西医则要等待确认病原体,或者等待病情进入症候期,才能予以治疗,耽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期。实际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治“感冒”方面,中医始终要比西医见效的原因。

 

(三)治发热,历经千百年考验的《伤寒论》

 

绝大多数抗生素都是广谱抗菌的,注入人体后,会破坏体内的菌落平衡,损害自身的免疫能力。有的人在注射抗生素后发口腔炎,或咽喉发出霉点,这正是体内有益的共生菌落被破坏,致使真菌寄生的结果。

 

为退热使用激素更是错误。因为,激素退热的本质等于“告诉”大脑皮层的发热中枢说:“没有敌人了,快快停止发热。”所以,现代西医把它叫做欺骗性退热。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病人患的是流行性出血热,使用激素退热就会非常危险,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的道理。

 

当时,西医治疗SARS病人的高热,使用了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专用于抗炎、抗毒、抗过敏、抗风湿)类激素,结果是愈后的患者,都有肺纤维化的后遗症。这种后遗症病不比生硅肺(pulmonarysilicosis,肺部纤维化疾病)的好多少,等于成了一个长期危重病的病人。

 

我国古代的医者观察生病发热,并不追究外因,也没有条件去追究外因,但凭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来做出判断。

 

譬如,《伤寒论》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是也。” —— 意思就是,不用药的病人,不管是“发于阳”或“发于阴”的,都能自愈,不必惊慌。我们在临床中碰到的发热病人,也确实是大多数都能不治自愈,而用药却并不一定会得到好处。

 

《伤寒论》也提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意思是说,恶寒发热一到三天,病在太阳经,如果脉静、不恶心呕吐,没有寒热往来的少阳证,没有见到发热汗出不恶风的阳明证,就可以不用理它,必能自愈。而如果三天内有变化,再按变化的症情处理。

 

这里“传”的意思是体质抵不住病毒的侵扰,病势加重;或者可以认为入侵的不是一般的感冒,而是比较厉害的病毒。此两条条文是对病人在发热初期,病势会不会增重,做出的预测,并告诉我们处理的方法。

 

此外,“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恶寒发热已经三天,但是病人“能食而不呕”,就可以预测他不会由三阳证转为三阴证。从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有的发热恶寒,发热过了一天,脉还是静的,就没多大问题;发热过了二三天,不见寒热往来的少阳证,或但热不恶寒的阳明证,也没有大便秘结,腹满拒按等症状的,再加上能吃而不呕的,就可以预测不会转为三阴证(往内、往深层传变),很快就会好的。

 

中医可以按所作的预测对那些“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先进行辨证论治,而不像西方医学那样干等。中医能争取在机体抗病能力最强的时候治疗,当然是最有利的。

 

《伤寒论》著成到现在巳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书中观察发热的前因后果和设定的方药,其有效性已经被我们的亿万次临床实践所证实。日本研究《伤寒论》的专家也有上百家,使用《伤寒论》的方证治疗各种疾病,都能应手取效。反观西医治病的方法和药物,没几年就觉得不对,变了一个样,没有像经方这样历经一千八百多年的考验,仍然屹立不变 —— 所以被奉为经方,经典之方。

 

(四)退烧是必须慎重的大事

 

我们生存的所有环境,无不充满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即使人体中,甚至在细胞里,也同样有许多微生物,它们与我们的生命共生,相互仰赖。有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人体内部机能失衡,微生物乘机发难,人就生了病。

 

微生物致病只是人体生病的外因之一,更多的原因则是因为人具有高级神经系统,是一个感情活动充沛的“场所”,若这些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太过或不及,就会引起生病 —— 中医把这两种致病的原因称为外因和内因。

 

西医重外因而忽略内因,所以尽管现代科学的微观研究已经到分子水平,但由于缺乏宏观的、整体的描述和系统的考虑,没有内因为依据,而单靠治外因的想法和医疗手段,动不动就施用抗生素,临床疗效当然令人质疑。

 

一项研究证明:当蜥蜴被病菌感染时,会选择一个温暖的地方使体温升高2℃左右;如果找不到一个能使体温升高2℃的温暖的地方,蜥蜴多半会死去。

 

小兔仔无法自行发热,因此一旦患病,也会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去升高它的体温;成年兔能自行发热,然而一旦被退热药阻断,也多半会死去。

 

把因感染体温上升2℃的大鼠放进一个很热的小室,它会启动自身的降温机制,保持那高于正常的2℃;放进凉爽的小室,它便启动保温机制来维持2℃的发热。这个实验说明,为了对抗感染,大鼠的体温会自主性的温控,这就是生命的本能。

 

另有一个研究显示:使上千名梅毒患者感染疟疾而发热,梅毒的自然缓解率便从1%上升至30%;研究者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临床证明:水痘患儿用扑热息痛(Paracetamol,百服宁)之后,比用安慰剂的,平均要迟一天才能恢复。另有一个研究显示,让五十六名志愿者为试验退热剂而吸入感冒病毒,一组用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另一组用安慰剂,结果安慰剂组的抗体水平显著地更高些,也较少鼻塞,播散传染性病毒的时间也要短些。

 

也有研究认为,对某些病人的退热治疗,会导致败血症,这是因为阻止发热,干扰了机体对感染做出反应的正常机理。

 

以上的研究在在说明:动物和人的发热,都是自我防御机制所产生的抗病本能。

 

“当然,如果人体偶而升到40℃体温没有什么不好的话,那么让它停在40℃也应该没什么问题,何必等到感染之后再发热呢?但实际上,40℃的体温有着不菲的代价,它会使得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20%,还有男性的暂时不育;更高的发热,则有可能引起谵妄,或许还有惊厥,甚至永久性的组织伤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我们为什么生病》,R•M•尼斯、克•C•威廉斯著,易凡、禹宽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也就是说,一般的发热发烧并不需要过度紧张,只有高热才需要退热。

 

我在临床中也见过许多孩子经常感冒,一睡着就满头大汗。这些孩子脸色苍白,食欲不振,精神疲惫,学习兴趣降低,问他们的家长,都说是曾经经常使用过感冒药或注射过退热针;其中有不少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打喷嚏,就说是感冒了,马上给他喂服感冒片,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感冒药大多数含有松弛体表的成分,所以服后会出汗,但体表被强制松弛,毛孔不会主动收缩,调节体温的能力受到破坏,反而更容易感冒。

 

体温太高,对健康有影响,当然应该退热,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病人在39℃以上,假如精神状态好,再升高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一旦病人自我感觉不好,头痛如裂、恶心呕吐,这才说明发热影响了神经系统,就要早一点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退热。

 

总而言之,碰上孩子发热发烧,必须避免轻率强制退热。

 

(五)高烧是如何导致败血症的?

 

因发热发烧致人于死地的,基本上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过去叫做败血症。

 

大多数败血症都是高热引起的,有的则是治疗用药错误引起的。败血症的意思是血液里进入了细菌,随血液流遍全身,引发全身炎症,所以现在已改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含意似乎比以前较为明确了。

 

败血症似乎意味干净的血液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变得不干净了,控制干净的能力失败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意思则是微生物进入血液,使全身都发生了炎症,没有固定的病灶,所以叫做综合征、症候群。

 

败血症过去被认为好像还可以治疗,只是细菌进入血液,使用杀菌的药物就可以。这种想法当然是过于天真、一厢情愿。经过许多治疗失败后,引起上层研究者的警觉,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才改称为现在的综合症、症候群。

 

西医的病名基本上都是单靶点的,综合症则表示是多原因、多靶点,已无从瞄准治疗目标,譬如白塞氏综合症、帕金森氏综合症……,对西医来说,这都不是容易治疗的疾病 —— 事实上,西医的疾病名称只要一旦与综合征、症候群挂上了钩,就表明此病难治了。

 

诊断学发展了,认识进步了,但这种进步是对过去治疗的否定,也造成了新的困惑,因为广谱的抗生素治疗容易引起全身性菌株失调。所以,临床上只能头痛顾头、脚痛顾脚,如果出现心衰,先强心;如果出现肾衰,则先救肾……;看病理发展的表现,进行对症治疗。认识虽然深化,治疗却还是跟着疾病发展的后头跑,更加的进退失据。

 

困惑就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示,这是多器官、多靶点、多病因的全身炎症,不能由抗生素来治疗,也就不知道该用什么药了。像这样对疾病的重新命名,又引来了另一个副作用,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治疗悲观情绪 —— 说白了,现在所有被命名为综合症、症候群的,每一道都是西医的死题,只能对症概括治疗,要不就只能等待病人自己恢复。

 

败血症,也就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很多热病发展到最后导致死亡的根源,直到不久之前最新的研究才知道,热病致人死亡的祸首不是入侵的微生物,而是人体的胃肠道细菌库的打开 —— 因为发热吸引了病人的大部分血液,胃肠道的伪膜本来每二十四小时就得更新一次,但这时由于缺乏「后勤」支持,再生困难了。

 

这种伪膜本是管理供应胃肠道细菌的给养,同时也是防止这些细菌进入血液的屏障,现在因为高热影响了胃肠道伪膜的代谢,与我们共生的细菌得不到营养供应,于是它们就越过肠壁,进入淋巴管,再进入血液,形成全身炎症,使生命处于危险的状态。

 

(六)败血症也并非无解

 

发热进入症候期,有明显的病灶形成了,也可以查到病原,这时候热势嚣张,西医就用冰袋降温,大量输液,抢救输氧,加用激素退热。

 

这种做法也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由于高热会消耗大量体液,输液可以补充体液,就可防止各种电解质的不平衡而导致突发的心衰,退热也会使机体得到暂时的休息,增强抗病能力。中医把这个时期称为“阳明病”时期 —— 《伤寒论》中论及的“阳明病”,指出对付这种高热发生后的两种方法,叫做“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过去没有输液的办法,只能叫病人多饮水。但水液进入胃中,再被吸收进血管,不仅慢一步,还有胃的容纳能力和吸收能力的问题,能不能全部补充,都必须打问号。输液能使水液直接进入血管,迅速补充被消耗的水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而高热不仅是消耗水分,还会使血液中毒素浓度增高,排不出去而导致中毒,这时候迅速增加水液十分重要,输液正好能解燃眉之急。

 

发高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机体抗病过于激进的表现。

 

机体抗病过于亢奋,会影响脑神经的健全,也会导致暂时性不育,这就是机体自己伤害自己了。这时西医用退热药、冰袋降温,中医使用“白虎汤”清热,目的和思路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使用“白虎汤”必须只是高热、汗出、口渴,没有胃肠道的症状;有了胃肠道症状的,就只能使用“承气汤”了。如果高热、口渴,加上又有胃肠道燥结的症状,那就可以把白虎汤和承气汤加在一起使用 —— 白虎汤正是为消除机体的过分亢奋。

 

对中医来说,如果发热很久,饮水过多而又不被血液吸收,肾脏不能排水,水就会直下肠道,从硬结的粪便边里挤出肛门,叫做“热结旁流”。这时候就可以采用《温病条辨》中的“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是一种增水行舟的方法,对热结而又发高热的病很有效,下之后就能迅速退热。

 

高热使全身的水分都集中在血液中,肠道吸收亢进,导致排泄困难,毒素也随水分被吸收进血液,使血液中毒。肠道中排泄物不能排出,形成了中医所谓的“阳明腑证”,出现痞、满、硬、结,或者发现潮热谵语的,称为“三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中医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表现,立即给予不同的承气汤疏通大便,这样就能把活动过激的细菌和毒素排出,也能同时维护肠道粘膜的血液、水液的供应。

 

因此,凡逢高热的病人,中医和西医都应该知道,在出现胃肠道症状后必须正确处理,才是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最佳途径。

 

如果没有高热、口渴和肠胃燥结,病人只觉得心下痞满的,就应该采用《伤寒论》中治疗痞满的“三泻心汤” —— 但很多病人的“三泻心汤证”都是由于发热后,医生错误的使用了发汗退热的方法引起的,治疗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对待了。

 

在张仲景之前,我国风行扁鹊学派的医术,诸如发汗法、泻下法、涌吐法和灸法(《伤寒论》中称为「火攻」法),都是这个学派治病的方法。张仲景观察发现这些方法在治疗热病中的错误后果,就在《伤寒论》中提出纠正的方法,“三泻心汤”就是其中之一。

 

三泻心汤不仅是纠正发热治疗错误的方法,就是在一般的内科杂病中,见有此类症状的都可以使用。

 

(七)中医治发热,先定表中里

 

西医概念的病位,是指躯体上的某个位置,亦即解剖学所定下的,躯体局部的位置;在《伤寒论》中,将发热分为表热、里热,或半表半里热。表、里、半表半里,则是中医遵循的病位。

 

表、中(半表半里)、里三个部位,是指全身性的层次。发热发烧是全身性的,即使头热脚凉也都是一个重要的诊断。中医用药退热也是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方药;属于表证的发热,就需要采用解表的方药。

 

表证是指“热在体表”,病位最浅,病势也最轻。平时我们碰到最多的,基本上都是表证发热,它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怕风。中医要对付这种表证发热,必须再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解表方药。

 

《伤寒论》指明,表热不能用攻里药。意思是“战场”在“体表”,这里才是抵抗“敌人”的地方,应该只用解表的方法,用攻里药就会引邪入里。

 

例如麻疹初起恶风,所表现的就是表证,绝对不能用攻里的泻下药,也不能急用退热药,待几天过后,热势升高,疹出遍身,它就会自然退热。如果误用清里(退热)、攻里(下大便)的药物,即会影响正常出疹,以致疹发于肺,造成肺炎。

 

不仅麻疹不可用退热药,感冒初期热势初起的,也都不能马上强行用药退热,要待到热盛到顶峰,不再恶风的时候,退热才顺理成章,不致留下后患。

 

里证发热与表证发热不同,它发热不怕冷,反而怕热喜凉,有汗;这时候就需要清除里热,以退热为重。如果有“胃家实”,也就是大便燥结的,再根据表现的不同,分辨着用泻下的三个承气汤方(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遇上这种大便燥结在中,毒素被吸收,如果不用泻下药,发热就退不了;而发热太高过久,损害人体里的阴液,就会为生命带来危险。这时候,有经验的中医师,就知道这是必须紧急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而只有“急下存阴”,才能救助生命。

 

半表半里发热的主证是“寒热往来”。表证发热用解表法,叫攻表;里证发热用清热泻下法,叫攻里;而半表半里说明病在中,既不可攻表,亦不可攻里,只能采取和解的方法,叫和中。

 

三个不同的病位,三套不同的用药方略,一个不慎而看错了、想错了、用错了,就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中医不能用错药,用错马上就见到相反的效果 —— 有人以为中药没有什么损害,有这种认知就要小心了。

 

除了分析病位,还要分析病人的体质。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因为自己内部出现了“虚”的地方,才会导致敌人的侵犯。因此,中医对表证发热,如属于阳虚的,用助阳解表法;对阴虚的,用滋阴解表法;对血虚的,用养血解表法;对气虚的,用补气解表法……;一方面补充自己(机体),一方面攻击敌人。

 

中医能够将整个生命体分为三层,西医没有这般概念,那是因为西医受限于解剖学的实体分解法,不理解生命体的结构 —— 就发热分析病位的方法来说,中医显然要比西医高明,也科学得多。 

 

来源: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