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中:小儿用药需谨慎,把握分寸很重要


孔子曾说“过犹不及”,这同样适用于用药。而对于小儿,由于其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旦得病,往往病情变化快,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如果临证中对此原则掌握得不好,则可贻误病机,甚则危及性命。

 

关于掌握分寸问题

作者:方药中

 

我早年从陈逊斋先生学医时,一次,我的第一个孩子患病,此子平素脾胃很虚弱,经常伤食腹泻。这次又因食凉醪糟后,当天发热,伴腹泻及里急后重,状如痢疾。

 

乃自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并佐入消导之品与之,一剂后,热退,但精神转疲,腹泻如故。以为热退,似属佳兆。因再服一剂,不料小儿服药后精神益疲。后延另一医为之诊治,认为痢疾无疑,以张洁古芍药汤,方中用及槟榔、木香之类,药后,非但未减,病情更甚,以致肛门下坠不已。

 

无奈之中,乃请陈老先生为治。陈老看后,认为脾阳衰败,以附子理中汤一剂,肛门下坠好转,精神转佳,腹泻次数亦减。乃再服一剂,但服后出现抽风,另医又以清热熄风法与之,服后未久,病儿死亡。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起初以葛根芩连汤一付热退,但为何腹泻不止呢?嗣后附子理中一剂见效,何故二剂又出现抽风呢?

 

开始心中并不了了,以后读庄在田先生《福幼编》后,心中始觉豁然。

 

《福幼编》指出:小儿脾胃素虚,不可循常法治之,乃至形成慢惊风时,必须顾及脾阳,温脾助胃时,又当虑其稚阴稚阳之体,勿使伤阴,否则变证多端。其治法系“先用辛热冲开寒痰,再进温补,方为得法”,所用经验方为逐寒荡惊汤及加味理中地黄汤,先服逐寒荡惊汤,服后如症状略见稳定,即停服,另予加味理中地黄汤。

 

庄氏之意在于注意小儿体质易实易虚,故治疗原则为阴阳两补。如忽略一方,均可使相对一方受损而症情趋于严重。逐寒荡惊汤即“冲开寒痰”之方;理中地黄汤为阴阳并补之剂。

 

根据庄在田先生所论联系前述小儿病情经过,此子素体脾胃虚弱,起初时连用削伐,致脾衰更重,热退而泻痢不止,前此热退属于脾阳衰败的表现并非佳兆;以后用附子理中固属对症,但又不注意到中病则止,以致燥热伤阴,土败木贼,虚虚实实,在治疗上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因而致此子病不救。

 

这是初学时的一个很大的教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说阴阳两方可随条件变化而转向相反的方面。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尤其易于转化,所以临证用药,绝不能顾此失彼。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治其王气,是以反也。……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也强调在治疗时,使用寒凉或温补之品,得中病即止,万勿使之太过,过则伤正,可以酿成大错。

 

任何药品,都具有寒热温凉之不同偏胜,即使参芪之辈,其性亦偏。使用稍久,可使其偏胜之气渐胜,倘不知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那就容易伤津耗气,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古人在使用药物时,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等四类。每种药物的使用,均不得过量。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余宜注意饮食营养起居,留待正气自然恢复,认为过用反而要损伤正气、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伤寒论》之桂枝汤服法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大承气汤服法谓:“得下余勿服”,这些均说明前贤对掌握分寸谨防伤正方面的重视。

 

如果临证中对此原则掌握得不好,则可贻误病机,甚则危及性命。

 

》》编后语

方老先生以其亲身经历说明“小儿用药需谨慎,把握分寸很重要”,告诫用药应该“中病即止”。其实这不仅适用于小儿,对于成人也是一样。曾有报道说日本人长期服用“小柴胡汤”而肝损伤,这就是不明白“中病即止”的道理,对身体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是必然的。延申到日常保健品和药物等,同样需要理解明白久服某一种药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推而广之,对于任何事物,都应注意到“过犹不及”。

 

|作者简介|

方药中,(1921-1995),原名方衡,中医内科专家。四川省重庆市人。1940年从师于著名中医陈逊斋先生,1944年在重庆开业行医。1951年参加西南卫生部中医科工作。1952年以中医学西医身份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毕业后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治医师、副教授、副院长、研究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对中医辨证论治提出“定位、定性、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五步法。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著有《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等。

 

来源:《医学承启集》,作者:方药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原载于《黑龙江中医药》1981年第3期)。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