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名家荟萃之桂枝汤


经方怎么学,老中医学子郭明老先生的办法或可作为参考。本文以桂枝汤为例,例举方、药、相关条文及各位中医大师们的医案,成为一张学习卡片,能更深入地理解经方的运用。

(全文约1.5万字,阅读约1小时)

 

【作者按语】

 

从今天起,将本人收集整理的《经方名家荟萃》发布于此。如果对有志中医的学子及中医爱好者有所帮助,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表证方剂

 

【方剂】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取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

 

  1. 大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 大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 大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方用前法,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4.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5. 大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6.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7.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8.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9.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10.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1.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2.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3.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14.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15.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16.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8.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9.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1.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2.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3.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4.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5.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医案】

 

(许叔微医案)辨桂枝汤用芍药证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

 

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谨案。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

 

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时也。素问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热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刮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当参百证歌。

 

******

 

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此桂枝证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研耳。使服之,一暖而微汗解,翌日诸症顿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6克

 

寥笙注(伤寒名案选新注,熊寥笙):本案为太阳病桂枝证。广义伤寒,为外感的总称,桂枝证为太阳表虚证,故云得伤寒,实即太阳中风,故治以桂枝汤。患者身热,自汗,恶风,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符合《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主证,故以解肌发汗之轻剂,桂枝汤主之。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者,即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异词,又即原文第2条,脉浮缓之意。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世称群方之冠,功能解肌发汗,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太阳.中风,表虚自汗,而热不解,服桂枝汤后,温覆取微似汗,以遍身漐漐汗出为佳。所谓解肌发汗,就是邪由皮毛深入肌肉一层,身热不因汗出而有所减退,故用桂枝为君药,宣通心阳,加强发汗作用。表虚自汗的原因,是在内的营阴不固,故以白芍为臣药,益阴和里以止汗。

 

桂枝味辛性温,温通卫阳,解肌发汗,去在表之风邪,即古人所谓“桂枝前锋,发表宰宗”。白芍味酸苦,性微寒,益阴和阳,固在里之营阴。生姜味辛性温,佐桂枝解表。大枣味甘性温,佐白芍和里。甘草味甘性平,有安内攘外之功,和养胃气,调和诸药,为发汗之资。服桂枝汤解肌发汗,微汗出后,即能止汗,这是桂枝汤的妙用所在。许氏精研伤寒论,为伤寒大家,最善用伤寒方,辨证论治,独具手眼,故本案患者一啜而病顿除。

 

桂枝辛温,属于温热药物,凡表病化热,或温热病高热,口干舌燥,吐血,咯血,小便黄赤短数,内有火热者,均不宜用。仲景伤寒例三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是应当谨记的一条教训。应用桂枝汤的要诀,病者常自汗出,小便正常,手足温和,或手指稍露出外则觉微冷,覆之则温,浑身发热,微烦而又恶寒,才可用之勿误。

 

仲景伤寒论中,以桂枝汤加减化裁共有十九方之多,疗效卓著。但是如不很好的掌握适应症,亦为害非浅,高明如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说:“发热有汗之症,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杨素园大不以为然,说:“常治风伤卫症,半剂辄愈。”王孟英说:“改错所云者,乃温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遵仲景之法而不用桂枝汤。”余亦谓然。近人多谓近世无桂枝症,或谓古方不可治今病,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凡此种种,都是未读《伤寒论》的缘故,希望研究中医的人,认真读一读《伤寒论》吧!

 

******

 

治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许曰:当服桂枝汤。彼云:家有自合者;许令三啜之,而病不除。询其药用肉桂耳。许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仲景《伤寒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许自制以桂枝汤,一暖而解。

 

寥笙注:本案亦太阳中风桂枝证。云病伤寒者,外感之总称也,不必于风寒而凿分,要在症候之虚实而分辨。患者初服桂枝汤三啜而病不解,非方不对症,而是用药有误。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而易以温里祛寒之肉桂,则在表之风寒必不能除,故服之病不解。许询明其故,畅论肉桂与桂枝之功用各殊,不能一例观,遂自制用桂枝汤一而解。桂枝辛温,解肌发汗,肉桂辛热,温中散寒,一为解表药,一为温里药,主治各别,混同施用,是以无功,医者固不可先明药性也。

 

 

(胡希恕医案)

 

贺某,男,8岁,病案号79322。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日: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敷,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证解。

 

******

 

蒋某,女,23岁,病案号20501。

 

初诊日期1960年3月1日:右上下腋疼痛、麻木肿胀月余,伴头晕头痛(多在左侧),心悸气冲,手足聂聂动,发则眩冒不能行,大便干,口干思饮,食则腹胀痛,脐上下左右均按痛,舌苔白润,脉沉迟而弦。此病为寒湿偏注,证属太阳少阴合病,为桂枝加苓术附大黄汤方: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苍术四钱,川附子四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腿肿痛减,大便如常,但头痛未已。上方去大黄,加吴茱萸三钱,服七剂,3月17日复诊时症状已不明显。

 

******

 

张某,男,52 岁,病案号 123526。

 

初诊日期 1965年12月12日:2 年来头痛,常服止痛片可缓解,但不能除根,且出现胃脘时痛,因而求服中药。近头痛多在顶部、后颈部,时身痛、膝关节痛,常身热,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缓细。与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二剂,诸症减,仍身痛、胁痛、便干、纳差、欲呕,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枳实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大黄三钱,茯苓三钱,生石膏一两

 

服三剂,诸症已。

 

******

 

房某,男性,43岁,病历号 117343。

 

1965年5月24日初诊。原有慢性肝炎,近几天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与桂枝汤加荆防: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白蒺藜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痒已。因有两胁痛、口苦等,与柴胡桂姜汤加味治之。

 

******

 

熊某,女,56岁,门诊病历号:22725

 

1964年8月20日初诊。三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钟发烧,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两脉缓,苔薄白润。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故予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证全消。

 

 

(胡希恕三代弟子医案)

 

谢某,女,51 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

 

淋雨后发热,恶寒(体温 38.6)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1周后,仍低热(体温 37.5),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处方: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服 1 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2剂,症除。

 

 

(谢巨荪医案)

 

乙酉夏,吾粤霍乱盛行,从阳化者热多,口苦渴,舌红,古法用五苓散,粤人用纯阳仙方多效。然入阴者死,出阳者生。阳症其轻,亦有不药自愈者。惟从阴化之症寒多,不欲饮,即饮亦喜热水,古法用理中汤,且有吐利一刻紧一刻,手足冷,声嘶日陷或手足拘急,复大汗出则死矣。古人嫌理中力薄用通脉四逆汤或四逆汤。予遂其法治之。附子有用至二两,干姜有用至两以上者。全活甚多,但此症内霍乱外伤寒,从阴从阳瞬息不同用药亦当(如转圈)。

 

营长李某,上吐下利,恶寒,盛暑亦覆被,面目青,昏不知人。延予诊视,断为阴症。甫订方,即闻病者呻吟,自发去衣被,恶寒转而恶热,面青转而面赤,吐利亦渐止。予为之贺喜曰:”病已由阴出阳,自内而外,为将愈之兆。拟桂枝汤一服全愈。(凌波按:今日此等热症颇多,往往视而畏寒、口渴,处方甫畧转为恶热口渴。走马看伤寒,信不我诬。)

 

 

(刘渡舟医案)

 

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搔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膜,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经方临证指南》1993)

 

【按语】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肤,稽留不去而作痒疹。同时,风中令营卫不和,则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诸症迭现。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不治疹止痒而疹自消、痒自止也。

 

******

 

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淅淅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

 

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按语】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刘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待阴平阳秘,精神内守,则虚劳可愈。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

 

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 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啜热粥,得微汗而愈。(《经方临证指南》1993:2)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岳美中医案)

 

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刘少轩医案)

 

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未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

 

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福建中医药1964;<5):35)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孙百善医案)

 

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

 

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腠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略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微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按语】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腠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祝诺予医案)

 

骆某,男,50岁,1971年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5剂。

 

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3剂,痊愈。    

 

【按语】营卫不和之证。卫不外固,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任继学医案)

 

吴某,女,63岁。1987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淡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病发于小雪前两日,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

 

【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辩》曰:“太阳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祛邪,调和阴阳。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汤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中神琴溪医案)

 

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乃与大剂之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皇汉医学》1956:54)

 

【按语】下利日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营卫不和,气血乖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金树武医案)

 

孟某某,女,12岁,1987年6月4日初诊。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倒3—5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厥。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味回阳饮等药不效。查:神志清楚,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厥证。中医辨证周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投桂枝汤: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

 

服药后晕厥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

 

【按语】伤寒大论云:“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内外,故能治厥。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俞世伟医案)

 

黄某,56岁,1984年6月18日初诊。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病起时因情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日加重。到省医院检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便噎,食后胃中咽陈,嗳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证属阴阳失调,胃气不利。处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乌药10克,沉香10克,水煎服,日1剂。

 

服药4剂,症状改善,吞咽顺利,继服20余剂,诸症皆除。

 

【按语】吞咽困难见汗出脉缓、鼻鸣干呕者,病本在于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由胃气本虚,又加情志所伤形成,用桂枝汤调和阴阳,舒展脾胃气机,可谓抓住了疾病的关键。

 

 

(张伯华医案)

 

李某某,22岁,1988年10月20日诊。1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敏西药翌日消失。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夏始,缠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瘙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辨为:阳浮阴弱,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枣12枚,甘草6克。3剂。

 

药止痒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阳气浮动,致营卫不和,皮肤气血郁滞而发痒疹。桂枝汤有解肌作用,能调和腠理之营卫气血,消除痒疹。凡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之痒疹,皆可使用本方。

 

 

(大塚敬节医案)

 

一妇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日午后热毒上升,达38许,历十数日而未治愈。一医诊断为结核热,乃人工流产适应证,而患者不欲手术,求余往诊。诊察所见:脉浮大而弱,并无脉数,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于左肺上叶证明有浸润。

 

余投以桂枝汤,历时三周间,热始下降,终于正常分娩。……

 

【按语】本案妊娠发热血亏虚,乃阳浮阴弱所致。阳气浮动则见发热,阴血亏虚故脉来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证之病机,故用桂枝汤调和卫阳、益营阴而愈。

 

 

(吴佩衡医案)

 

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软,不耐风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惊风状。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枣7枚。

 

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吴佩衡医案》1983:2)

 

【按语】小儿脏腑娇嫩,营卫未充.又加寐醒之后,肌肤疏松,故突受风邪,使太阳经脉劲急不柔,而见角弓反张,手抽目吊,《索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所幸发热汗出,脉来浮缓,仅为太阳肌表之证,故宜桂枝汤法风解肌,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之后,仍从肌腠而解。

 

 

(程卫东医案)

 

刘某某,男,5岁,1986年5月19日初诊。其父代诉: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而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经服中药治疗后,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频尚存,近一月逐渐加重,每小时达3—5次。患儿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查尿常规阴性。治以补肾固涩,投缩泉丸加味。服药3剂罔效。虑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方药:

 

桂枝4克,白芍6克,生姜3克,甘草4克,大枣3枚。水煎服,1日1剂。

 

服6剂,畏寒、自汗消失,尿频减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0剂而愈。(国医论坛1988(4):50)

 

【按语】《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不藏,起因较多,虚实皆有。本案尿频兼有自汗、畏寒等太阳表证,乃卫气不与营和之征。盖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开合失司,太阳经气不约,则外而自汗.内而尿频;又温养不得,自感畏寒。当此之时,缩固无用,唯调和营卫是为正法,投桂枝场则使营充卫固,协调互用,是为方证相对,果获佳效。

 

 

(魏承朴医案)

 

高某,女,36岁。右眼干涩两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疗无效,1990年3月20日就诊。检查:右眼远视力0.6,近视力0.6/30cm。球结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央见点状灰白色浸润,2%荧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觉减退,KP(一),房闪(一)。兼见鼻塞流涕,恶风汗出,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浮缓。诊断:右眼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右眼聚星障。治宜疏风祛邪,调和营卫,退翳明目。处方:

 

桂枝、白芍各9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5枚,蝉衣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服6剂,远视力0.8,球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轻度混浊,2%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剂,远视力1.0,球结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荧光染色(一)。追踪观察2年以上未见复发。

 

【按语】聚星障属目障范畴,病变复杂,病情缠绵且易复发,严重者可致失明,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本案由感受风邪所致,其辨证眼目在于伴有汗出恶风、脉来浮缓等症。故用桂枝汤加蝉衣以祛风明目。若因其他原因所致目障者,则又当据证而论,灵活用药,不必拘泥。

 

 

(彭履样医案)

 

某男,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肿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剂。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疗所为。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6剂。

 

服3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6剂服完,视物比较清楚,守上方,再服6剂。半月后来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读报,一年时随访,未复发。(《经方应用》1981;4)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案目疾,误治所为,因屡用苦寒,损伤脾胃,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渐至目视不明。投桂枝汤则使脾胃得补,营卫获充,精气上注,而目渐光明。

 

 

(李士材医案)

 

治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症变证。《伤寒论》原文第56条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患者伤寒六日,表里兼病,究竟宜汗宜下,这是辨症的关键所在。众医议承气下之,以为不大便六七日,谵语狂笑,里症急,故宜下也。独士材以为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以汗解。众医与士材各有所见,脉症合参,从整个病情考虑,病人脉浮而大,虽不大便六七日,而腹无胀满之苦,仍头痛有热,自汗,小便不黄,表症仍在,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故药后及夜而谵语狂笑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承气症之假象,一剂而兼愈。所以治病无他秘诀,秘诀在于辨证,尤其在于辨证辨得准。

 

 

(吴鞠通医案)

 

治一人,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汗出,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克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后,即食热稀粥,令微汗出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无汗仍然。

 

寥笙注:本案为太阳中风症。《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患者症状与本条相符,故用桂枝汤原方为治。末句说:“无汗仍然”,是指服桂枝汤后未能漐漐微似汗出而言,仍须吸热稀粥以助汗。吴氏为清代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甚行于世。温之与寒,判若水火,一热一寒,不容混淆,认得温病清,方辨得伤寒明。此案为吴氏治太阳中风的病例,有是证便用是方,辨症证治,丝毫不容假借。世有执无病不热者,于是悉用凉寒之药,执无病不寒者,于是悉用温热之剂,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凭主观臆断用事,入主出奴,病人受殃。吴氏长温热之治,而能熟用伤寒方,可谓通家,案虽一般,特选辑之,于以见伤寒与温病,固客观存在,不以医者之主观好恶为转移也。

 

 

(张隐庵医案)

 

治一少年,伤寒三四日,头痛发热,胸痛不可忍。病家曰:三日前因食面而致病。张曰:不然,面食粮食,何日不食,盖因风寒外感,以致内停饮食,非因食面而头痛发热也。故凡停食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里气一松,外邪即陷入矣。且食停于内,在胸下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此必误下而成结胸。病家云:昨延某师,告以食面,故用消食之药,以致胸中大痛。因诊其症尚在,仍用桂枝汤加减,一服而愈。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证之变局,病经误下而致。《伤寒论》说:“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患者为外感伤寒,故头痛发热,食面非其主症。医者误听病家之言,忽于审证求因,盲目的认为食面成积所致,妄用消食之剂以推食,以致胸中大痛,而成结胸之症。消法为下法之轻者缓者,用之不当,亦损伤正气,引邪内陷,变生他病。此案患者表症,虽经消法之误用,幸表邪尚未全陷,表症仍在,病势仍有外出之机,宜乘势使用汗法,使之外解,故仍以桂枝汤加减治之,一服而愈。本案辨证要点有二:一为表症仍在,仍须发表;二为食停于内,在胸下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为误下而成结胸,非食积也。张氏一生精研伤寒论,当机立断,辨证精确,不为病家之言所惑,虽经误下,表症仍在,仍以桂枝汤加减而愈。若仍疑似于食积作痛,再事消导,则一误再误,治更棘手,故治病必求其本也。

 

 

(王子政医案)

 

治一商人自汗症,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乃请王治疗。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乃与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

 

寥笙注:本案桂枝汤症,非外感风邪所致,而是营卫不相协调,常自汗出之杂症。《伤寒论》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患者自汗症,历时半年之久,为卫气失于卫外而为固,营阴失所屏障,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常自汗出。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祛邪。桂枝汤能治中风之自汗,又能治表虚之自汗,具有行阴行阳之妙,开阖咸宜之功。本案患者久治不愈之自汗症,遍服他药无效,服桂枝汤五帖而愈。仲景作《伤寒杂病合论》,其方不单治伤寒,亦可通治杂病,盖桂枝汤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独为治太阳中风一症设,凡百病病机相同,均可随症加减施用。柯韵伯说:予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利,随手而愈。盖以白芍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说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白芍能止汗也。观此案益信而有征。

 

 

(叶天士医案)

 

治一人,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察其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徐灵胎批曰:咳嗽夹火者,服桂枝汤必吐血,百试百验。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禁忌证。《伤寒论》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为治太阳表虚证之方。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之伤寒表实症,应以麻黄汤开表发汗,桂枝汤是禁剂。若酒客病,因内蕴湿热,桂枝汤助热碍湿,得之则呕,所以桂枝汤对酒客也是禁用剂。此外,凡素有湿热之人,以及阴虚阳旺之火体,桂枝汤辛甘温散,如其误服,都能引起失血,所以经文说,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这是有所指的,不是空谈,叶氏所见,及徐灵胎的批语,都是阅历之言,是有临证实践意义的。识别了桂枝汤的禁忌,才能掌握好桂枝汤的适应证而运用自如,临症时可收得心应手之效。

 

 

(黄煌论述)

 

非感冒药,非发汗药,是强壮剂,治人。

 

张仲景时代:一群从战场上下来的疲惫不堪的将士,几番搏杀,一路上饥寒交迫,血糖很低,功能很差。出汗,是疲劳的汗,惊吓的汗。给服姜汤。

 

桂枝汤是特制姜汤,军用姜汤:包括姜、枣、桂皮、芍药、甘草,喝完后吃粥,服用后瞬间血糖可达到高峰。服用后再睡觉,盖被子:半夜,阳气升腾,出汗,第二天则精神很多,疲劳恢复。

 

现代:用于大病后,大出血后,产后,运动疲劳后调理;

 

肿瘤患者,手术后化疗后。表现为不能食,呕吐,消瘦。

 

桂枝汤是古代的补益剂,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下,均可使用。张仲景的时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难民,就是桂枝汤的最佳适应者。经过大量的出汗,已经多日无法正常进食和休息,成天处在极度惊恐之中,可谓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这样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强烈的惊恐导致心动悸、烘热,饥饿导致干呕、腹部阵阵的隐痛,反复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关节痛、恶风。这就是桂枝汤证。桂枝汤中药物都是食物中药。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就像今天的酸辣汤。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热气腾腾的糜粥,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病人自然会微微出汗,一觉醒后,许多症状必然减轻。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

 

桂枝汤不是发汗剂,病人服药以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机能恢复的标志,中医的话说,是那热粥的“谷气”加上患者的“胃气”交融的结果,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

 

 

(李冠杰讲述)

 

现在桂枝汤应用最多的情况,就是妇女的更年期综合征。有的早晨起床以前,身上热一阵,以后就开始出一阵汗,汗出的很明显,但是就一阵;有的精神稍一紧张,就身热汗出;有的一打电话就身热汗出;什么样的情况都有,但是表现就是一个阵发性的身热汗出。像这一类的,你离不了桂枝汤。

 

实际临床中,单独用桂枝汤的机会也不多,一般都跟柴胡剂合方用,下边我们讲柴胡剂时会讲到柴胡剂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有里实的,有里实的大便不通的可能就是大柴胡汤证,里实又大便基本正常的,就有可能是四逆散证,它符合什么方证用什么方。但是为什么老跟柴胡剂在一块治这个更年期综合征呢?桂枝汤原文里面有这样的论述,叫“时发热汗出”,这个胡老也讲过,那个“时发热汗出”非常的典型,它是每天定时的,但是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这个发热汗出,它就没有这么规律。但是它总是有一些因素会诱发它,所以说它又有柴胡剂的节律性,所以跟柴胡剂合到一块儿用。大家可以试,你不管合了多少方,只要有这种证,比如说这个人有心脏病,你给他用了大柴胡汤合上桂枝茯苓丸,又合上真武汤,他有这些证啊,才弄这么些方子。他同时又有身上发热汗出,你就在这些个基础上再加上桂枝汤,就行了。这就是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来源:老中医学子郭明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