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名家荟萃之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由桂枝汤加桂枝二两而成,出自《伤寒论》117条。原文中的语境是表证时烧针治疗受寒引起血脉凝涩,针孔处发生红色肿块,风寒之邪引动下焦水寒之气向上攻冲。深究之,其病机为心阳虚而肾水上乘,所以外用艾灸其红色核块,以温散寒凝的气血,内用桂枝加桂汤和营卫,平冲逆。而在临床,则只要符合病机则可使用该方。

 

经方名家荟萃之桂枝加桂汤

 

 

【方剂】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条文】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医案】

 

(胡希恕医案)

 

张某,女,59岁,门诊病历号:182577。

 

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苔白润,脉缓,证属营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

 

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跳动已,睡眠仍差。继用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谢巨荪医案)

 

甲申十月,西关锦龙南机房潘某之妻,少腹痛,每腹痛甚则脉上跳动,气上冲不竭,息苦楚畨常,月余不效。予断为奔豚。投以桂枝加桂汤一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一服,痊愈。

 

(刘景琦医案)

 

崔××,女,50岁。

 

患奔豚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走窜,行至小腹则胀,上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冒冷汗。少顷气往下行,则诸证随之而消。每次发作时精神特别紧张恐怖,如临死亡,每月发作二三次。平时少腹及腰部有酸疼感,带下多,面色青黄不泽。舌体胖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数但按之无力。

 

辨为心阳虚弱坐镇无权,以致下焦浊阴乘虚上犯。治疗当温补心阳,而消阴降冲。

 

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黑锡丹6克(用药汤送服)。

 

一剂药服尽,冲气已止。共进五剂而愈。

 

按语:奔豚病发作的一般情况是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时恐怖欲死,气复还则止。这在临床上亦比较常见。但发作程度如本案这样严重的并不多见。导致奔豚产生的机理大多是由于心阳不足,不能坐镇于上,因而下焦阴寒邪气得以上冲。奔豚病的发作特点是,凡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

 

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有效方剂。《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更加桂在于取桂枝强心通阳,开结气,降冲气,用来治疗奔豚病最为合拍。有的医家认为,“加桂”应是加肉桂。如果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加桂枝和加肉桂。效果基本相同。

 

(岳美中医案)

 

老友娄某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年4月16日远道来京就诊。

 

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见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此中医之奔豚气。

 

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

 

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

 

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

 

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场加肉桂、吴萸,数剂而愈。

 

按语:《金匮要略》云:“奔脉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案其女暴亡,悲哀忧思过甚。致发心脾阳虚,火不下达,下寒上逆。因下焦寒气有或聚或散之时,所以少腹痛块有或隐或现之候,心阳虚损,下寒上逆,则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温阳降逆,正中病机,果有神效。

 

(宋建中医案)

 

常某,男,51岁,1986年2月28日初诊。

 

自诉五年前曾因胃脘胀闷不舒,隐隐作痛,食欲不振,经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近二个月来,胃脘时有不好,半月前又因受凉而见呃逆,日渐加剧,伴腹胀,纳呆,困倦。曾多方求治,迭进中西药,而无显效。近两日呃逆频发,故前来求治。

 

刻诊:证如上述,见其呃逆频作,音低声微,面黄体瘦,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证属脾胃虚弱,寒邪侵袭,胃气上逆。

 

治当补脾胃,祛寒邪,降逆气。用桂枝加桂汤加味:

 

桂枝20克,白芍、党参各15克,甘草6克,干姜、生姜各9克,大枣7枚。

 

服药2剂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腹胀、纳呆也有好转。又服2剂,呃逆消失。上方桂枝减为9克,再进3剂而愈,随访无复发。

 

按语:久患胃病,脾胃已虚可知,又寒邪直中,致脾胃不和,冲气上逆而发呃逆。桂枝汤能外和营卫,内调脾胃。加桂枝者,“为其味甘,故又善调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冲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医学哀中参西录》)。又加党参、干姜温补脾胃,待阳复寒去,脾胃调和,则呃逆自除。

 

(谢富晋医案)

 

邓某某,女,18岁,1987年2月6日诊。

 

从1986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倦怠思睡,渐至出现食后嗜睡,每次非睡半小时以上不可,醒后又如常人,经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显。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时或发热,自汗,舌苔白而微腻,舌淡红,脉濡缓。

 

处拟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3剂,日1剂,水煎服。

 

服药后仅伏案20分钟即醒,再予原方5剂,服后能坚持食后不睡,但仍有食后困倦思睡,又服8剂,诸症消失。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按语:人之寤寐与卫气的运行和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本案嗜睡发作于食后,醒后一如常人,乃食后多寐也。其因与脾阳不足影响了卫气运行有关,何以言之?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自汗,舌淡苔白故知也。故以桂枝加桂汤振奋阳气,调和营卫,而愈。

 

(秦伯未医案)

 

某叟,70岁。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予桂枝汤,共16剂,奔豚大为减轻。(《谦斋医学讲稿》1964;144)

 

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肖琢如医案)

 

张某,为书店帮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到心,顷之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请医不能治,已一月余。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愈。

 

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6

 

寥笙注:本案为肾气虚,因寒引动上乘之症。盖以太阳之邪不得外泄,内遏肾脏水寒之气,上冲于心,如豚之奔突,以太阳经脉络肾,寒邪由表犯里也。桂枝加桂汤,功能伐肾邪,降冲逆,兼解外寒,故服后肾邪平而营卫调,表里通和,病得以愈。

 

本方加桂,有说加肉桂者,此案肖氏则加桂枝,不知孰是。李东垣说:“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徐灵胎说,“重加肉桂,不特御寒,且制肾水。”刘潜江说:“气之厚者,亲下,即走里而入阴分。凡在里之阴滞而阳不足者,皆可治也;气之薄者,亲上,即走表而入阳分,凡在表之阳壅而阴不和者,皆可治也。”据此,则桂枝肉桂之用,岂不彰明较著哉!

 

仲景书用桂而不云枝者二处:一桂枝加桂汤,一理中丸去术加桂。一主脐下悸,一主脐下筑,皆在下之病。本案加桂,肖氏加桂枝,一剂知,二剂愈,疗效显著,又将何说?无己,其难临床再实践可也。

 

(姜佐景医案)

 

治周右。气从少腹上冲心,一日四五度发,发则白津出,此作奔豚论治。

 

肉桂3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红大枣6

 

再诊:投桂枝加桂汤后,气上冲减为二三度发,白津之出亦渐稀,下泻矢气,此为邪之去路,佳。

 

肉桂3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3片,红枣10个,厚朴15克,半夏9克

 

寥笙注:本案亦为心阳不足,下焦寒气上逆之奔豚症。辨证要点,为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有时。前案张某脉沉迟,舌苔白滑。本案发则白津出,为发作时口中清水流出,均为应用本方之着眼点。奔豚证为阴邪乘虚冲心,本方和营散邪,益火消阴故治之。再诊加厚朴、半夏之辛温,以降冲逆逐水饮也。至于加桂问题,上案已详,尤有言者,古书中无肉桂,崔氏肾气丸方,仲景亦用桂枝,今人则用肉桂,实践证明,加桂枝或加肉桂,均无不可,要在辨明下焦寒气之轻重,轻则桂枝,重则肉桂,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

 

【名家论述】桂枝加桂汤

 

(李冠杰讲述)

 

桂枝加桂汤在《金匮要略·奔豚篇》。病人往往感觉气从胸部往上冲,攻到头顶,特别难受。这个就可以算作是奔豚病了。但是在临床当中,我碰到过这样的病人,就是单纯头痛,平时有表虚的倾向,汗出比一般人要出的多一些。但是阴天的时候头痛,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还头痛的很厉害,往往用这个桂枝加桂汤呢,能够起到比较好的疗效。

 

来源:老中医学子郭明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