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应用目前代表的有刘渡舟、刘力红和胡希恕,尤其胡希恕之观点属于另类。
本文介绍胡希恕对桂枝汤的理解。 |
桂枝汤理解1
桂枝汤是胡希恕论述和应用比较多的,其组成如下:
桂枝9g,生姜9g,芍药9g,炙甘草6g,大枣14枚
1、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区别
桂枝汤,脉浮弱,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骨节疼痛,表虚,表阳症;
麻黄汤,脉浮紧,不出汗,恶寒,身体无处不疼,疼痛要比桂枝汤厉害,怕冷的感觉比桂枝汤要厉害,表实,也属于表阳症。
二者在应用和论述时,以汗出和不汗出来区分。另外在伤寒论的论述中“发汗”常暗指用了麻黄汤,论述中“外不解”指桂枝症,“表不解”指麻黄症。桂枝症称作“中风”,中,指病位较深,在肌肉层;麻黄症称作“伤寒”,伤,病位较浅,在皮肤层。
2、桂枝的作用
辛温,发汗,解肌,降逆冲。不仅仅应用治疗感冒,风湿骨节疼痛,而且根据降冲逆的基本作用在治疗有关小便病时经常用到,这是胡希恕很重视的一方面。
3、桂枝汤
桂枝汤的别名叫阳旦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中风证的治疗,内经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着我们理解这个药。
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人所以出汗,主要的是饮食所化生的谷气,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拿现在生理学来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经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经过吸收而来的营养成分,古人叫做精气,这个精气也是养人的,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么是来说的。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这个阶段。邪,就指外邪,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气,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它是一个约略言之。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太阳病的时候,人身上的正与邪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这患病的肌体,打算要出汗,把这个病邪排出除体外。交争的结果出汗,就是精气胜了,邪就解了;精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他根据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胃消化水谷,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这个胃气一定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再热,这就是说肌体的肌能完全胜利的一个结果。如果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还是发烧,这个邪盛,汗即精气跑到外头去了,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这个精气来源断绝了,唯独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如果不能吃东西,邪留在人的体内,那样的人活不了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内经上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
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症就是中风症,他并不是阴阳交,很能吃,没到那个程度,它是汗出而复热。一般地,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是汗出但还有热,说明这个精气也是打败仗,它不足以驱邪,它的力量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这种病怎么治疗呢?根据内经上的几句话,就必须促进胃气,增强精气,再有汗病邪就能解了。
4、人的皮肤具有通透性
汗液排出不流畅不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病邪就往里面去,去哪呢?它进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这一层,后面我们要讲了,桂枝本为解肌。不出汗更不好,气不得旁达,更容易生病。
5、桂枝汤的发汗
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都是辛温,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分析这两味药,桂枝主要治气上冲,生姜治呕逆,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二者都有下达之性,有外下的力量,而生发的力量不强。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都往上生发的力量非常强,如大葱往上生发的力量就强,吃了容易出汗,且容易出大汗。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轻,往上生发的力量非常的强。太阳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再大发汗,就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两个发汗药,而不采取麻黄。
另外,这两个药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它刺激胃,也能健胃,生姜也是,古人食不离姜,就起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都是纯甘之品,甜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
这四个药,甘、温,这个甘温搁到一起又怕出汗出多了,中风病,由于出汗已经丧失人了体液,再出汗多,人就要虚下来不可,所以加了芍药,其实芍药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它味苦、微寒。桂枝生姜,是辣,辛,用苦以制辛,使其辛散的力量更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甜药还养液。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都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它偏寒。这五个药搁起来既是发汗、解热药,夏天出汗就散体温的;又是安中健胃,增加养液,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随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药正好。
桂枝汤理解2
1、什么是解肌?
桂枝汤本为解肌,什么叫做解肌呢?本来疾病较浅,人体本能想通过发汗达到驱邪目的,由于精气不足以驱邪,反倒出汗了,表就虚了,趁着出汗之虚,病邪进入肌肉之内,进到较深的部位。病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不和的,通过安中养液,增强精气,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谓之解肌。与专门用来发表让它出汗的那种方剂即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
2、桂枝与葛根的比较
说到解肌,顺便了解一下另一味中药--葛根。本草上说,主消渴,身大热,属于清凉性的解热药,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桂枝汤症可以治疗头项强,但再有肩部背部强急,桂枝就治不了了,这时用葛根的机会就多。桂枝加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再加12g葛根。葛根汤在麻黄汤部分还要讲。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的应用区别还在于汗这个耳目,前者自汗出,后者不汗出,这点同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鉴别方法是一样的。
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于热,热伤津液,津液枯燥了,组织阴阳失调就发生痉挛。葛根呢,它是一个专务解肌,治肌肉痉挛。就葛根汤来看,也有停湿停水的关系,湿也能够使肌肉发痉挛,因为用的是麻黄汤,有麻黄就能够使之发汗驱水气,配合葛根又能够解肌,所以项背强几几它是可以好的。
《金匮要略》中有一种痉病,痉病就是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了,不光是项背强了,全身都往后使劲,拘急地相当历害,就叫作痉。痉病里也有用葛根汤的机会,它得现太阳病,因葛根汤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最常用了,在临床上无论是感冒或者流感,没有汗,恶寒特别历害,项背强,有的不明显,有的非常明显,无论明显不明显,要是无汗特别恶寒,有考虑用葛根汤的机会,它是在桂枝汤的基础,加入葛根麻黄。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有汗出,葛根汤没有汗出。
顺便提一下,葛根汤还可以治疗下利有表症者。
3、芍药的运用
理解桂枝汤,还可以了解芍药这一味中药,本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它苦,苦以制辛,使桂枝辛散的力量更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甜药,还养液。桂枝汤里搁芍药,它与甘药合之是养液的。一个药的应用照顾两方面,一方面制桂姜之辛;同时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
芍药治腹满时痛,临床上治疗肝病常加大芍药用量,如果胸满,而腹气虚,就要去掉芍药,胸满是气上冲的结果,桂枝治气上冲,而芍药苦抑制桂枝辛的发挥所以把它去掉。(注:气涨腹满,不用芍药。参考№66条。)
桂枝汤有三个变化:桂枝汤,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甘草汤。一个是原方,一个是去芍药,一个不仅把芍药去了,而且把大枣和生姜都去了。从这里也可以理解桂枝治气上冲的道理了。利尿药中,经常用到桂枝而去掉芍药,也有这个道理。
芍药治腹挛急,肚子急疼,就可以用小建中汤,它是由桂枝汤加量芍药,再加饴糖组成的。其他的部位拘挛如脚挛急、下肢软,芍药也治,可以用芍药甘草汤,因为芍药甘草汤治下肢软之故又叫去杖汤。这两个方子说明芍药与甘草相合可以养液。
来源:山石神韵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