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对于中风,从病理变化来看,从重到轻有中脏、中腑、中经、中络之分;从症状看,从重到轻分风痹、风懿、风痱、偏枯之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和脏腑,通经络。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
中风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是缺血性脑卒中,就是通常所说的脑梗死,约占全部卒中的70%以上。脑梗死本身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以下一则医案,帮助中风患者摆脱后遗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医案:余×,女,62岁。初诊时间:2011年12月9日。
主诉: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个月余。
病史:平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70/100mmHg。1个月以前突然中风不语,急送至医院抢救,口眼歪斜,语言不清,右半身不遂,颅脑CT示:多发性梗死灶。经住院治疗1个月余,病情稍见好转,转入中药治疗。
症见:头晕不适,言语不利,心烦不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下肢麻木不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淡,苔白厚,脉弦。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70/100mmHg,常服降压药硝苯地平片,剂量不详。
辅助检查:颅脑CT示:多发性脑梗死灶。
辨证分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年近六旬,阴虚阳亢,下虚上实,血行不畅,血络壅阻,致口歪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血行不畅,心脑失养,郁则生热,心烦不眠,口干便结。
诊断:
-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 西医诊断:脑梗死。
治法:清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剂:竹茹10g,炒黄连1.5g,炒远志10g,茯神10g,枳实6g,陈皮10g,怀牛膝10g,生栀仁6g,丹参30g,赤芍15g,夏枯草10g,麦冬6g,炒香豉10g,酸枣仁12g,天麻10g,钩藤10g。
煎服法:上药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复诊:前方服3剂,大便通畅,睡眠较好,头晕好转,其他症状尚未轻减,并施针灸治疗,以期速效。上方再加磁石30g、桑寄生20g,继续服药7剂,诸症好转,以此方加减服用2个月余,言语渐清,头晕消失。后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益气血,活血通络治疗,病情大好,能生活自理。
按语:患者初经服温胆汤加减,采取化痰通络潜阳之法,使其痰热清,血络通,肝阳平,诸症稍好转,后以补阳还五汤,补气血,通血络,病情渐好,语言清晰,生活能自理。随着病情变化,先期以攻为主,后则以补益为主,攻补有序而病渐愈。
》》编后语
本例属于最轻之中风(中络、偏枯),好在遇到名医,终于得以恢复,但治疗过程仍相当长,可见早治疗才能早康复。
|医家简介|
陈卫川(1935年5月- ),男,回族,河南开封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毕业于宁夏卫生学校,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10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名中医”称号。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
陈卫川在长期的临床中,主张在临床诊断、确立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判断疾病预后等方面,必先慎审禀性盛衰、四性平衡、四液布寡,力倡“保护正气、保护胃气、保护津液”。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归纳总结为“十得八法”。总结提升了包括刺法、拔法、挑法、吹法等在内的“回医十技法”,归纳整理出25种具体疗法,并对各法的适应证、具体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临床实践中,擅以回医传统疗法治疗消渴病。
他在临床用药方面善用熏洗、膏药,善用香药和宁夏地方草药鲜品。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整理回回香薰药剂20余种。
来源:摘自《陈卫川中医临证实录病案》,阳光出版社出版,主编:陈堃,武春丽。转自“天医堂”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