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01 非遗传承保护培训

 

2015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统医药专题)培训有感

 

 

作为关注中医药发展和传承,专注于推广中医药文化与特色,并立志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健康产品和中医健康咨询服务的“中医锦囊”网联合创始人,我有幸参加了7月30日至8月4日举办的2015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统医药专题)的培训。

 

该培训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办,上海曙光中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是全国首次举办的传统医药专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

  02 非遗获证合影-001

整个培训的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包括专家演讲中医药文化的意义、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践和探索、非遗立法及政策解读、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指南、周虎臣非遗保护传播的案例与经验分享,实地参观康桥饮片厂、益大本草园、禅一会馆和三林古镇,座谈交流非遗项目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及三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经验,市非遗项目传承人介绍其非遗项目,另外还请专家详细指点传统中医药如何借助非遗平台等。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令我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坚定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信心。 04 康桥饮片厂-001

整个培训令人印象深刻,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我的感想多多:

 

中医没有亡,传承有后人。

 

中医在中国的传承已有5000年,中医药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秦汉以降,各朝各代涌现出一大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药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张介宾、李时珍、陶弘景等,推动中医一步步发展深化。然而,随着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西医西药以其快速有效而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逐渐占领主导地位,现在的中医更多被认为只能治疗慢性病或者死马当活马医时的最后尝试,只是被中老年人群或绝症患者所接受,年轻人更愿意找西医看病。同时由于中医理论的精深和难懂,在现代教学制度下培养出的中医普遍缺乏中医思维,造成大批开中药的西医。这样医家在慢慢远离中医的精髓,患者在慢慢失去对中医疗效的了解,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日益离开中医,致使中医地位岌岌可危,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困境。

 

万幸的是国家领导人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医的作用和优势,曙光医院成立曙光中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大力开展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文广局、非遗保护、政策法规围绕中医药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非遗传承人制度使岌岌可危的中医获得了休生养息和传播的机会。国内几十家中医药大学连续不断地培养中医药学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仅有外力还不够,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中医、祖传中医被发掘、被申遗,有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学生能从非遗项目和传统中医、祖传中医得到中医的真正传承。只有坚实的中医基础,才能确保中医的传承和保护。也唯有好的中医,才能保证民众接受中医、使用中医,给中医一个准确的定位。医患互相促进,进入良性循环,何愁中医不兴,传承不存? 05 益大本草园-001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次的培训中张氏风科的第十代传人张云飞老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张老先生年已七十多岁,仍活跃在治病救人第一线。为了参加此次培训,他早上5:00开诊,完成诊断后再赶到培训现场,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了对病人的理解和尊重,显示的是高尚的医德、良好的职业行为及对知识的尊重。

 

张老先生的发言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先生认为中医的理论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中医无法也不该用西医的方式来培养、衡量。现在的中医资格考试包含许多西医的内容,民间中医们尽管有丰富的经验和切实的疗效,但没有合适的机会学习西医方面的内容,造成一大批民间中医无法得到中医资格证书。

 

我深切赞同张老先生所言,在发扬推广中医药文化的今天,如果能改变中医资格考试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治疗的实效性,将能极大帮助中医的推广并能被更多年轻人接受,从而起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效果。

 

目标已经确定,道路有待探索,每个中医人、每个爱中医爱健康的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尽心竭力为发扬光大中医而努力。 06 禅一会馆-001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文化的角度看中医保护传承。

培训的第一天,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柳长华作了“文化是中医药的第一生产力”的演讲,我完全赞同柳教授的观点。华夏文明五千年,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观念,这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观不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观念。中医根植于此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整体观念,采用取象比类方式进行中医治疗思考,形成了中医藏象、经络、气血、病因病机、药性以及组方的思想,拥有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和用药观。

 

 

现如今,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为多数人熟悉的哲学观已不大为人所知。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各种舶来文化借助物质、经济充斥日常生活,影响并扭曲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同时,城市化进程导致更多的人急功近利,远离传统文化生长生存的环境,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研究传承,最终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

 

文化需要通过人才能传播、传承,不然就只能是博物馆中的死物或者是有其形而无其实的作秀。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本次培训使我看到国家、媒体与中医医疗机构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同时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们送孩子读古书、学礼仪,学校中开展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有公益组织专注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各方合力,希望能在不久的未来出现有扎实文化功底的少年人进入中医药行业,成为优秀的中医人,大力开展中医药的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世界的眼光看中医保护传承。

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明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间和探索”中提到了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存在有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随着全球化、城镇化进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日益趋同,文化的多样性正在消失。但正如进化理论所述,“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同样的,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更丰富的饮食、艺术、娱乐、科技的文化,为不同文化的融合创造条件,从而让人们可以更具开放性的吸收不同的文化,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注:当然也存在部分文化中的差异可能相互抵触,如塔利班对其他文化的绝对排斥。)

 

现在的出国旅游热持续升温,除了国人富有,希望购买到更多LV包包之类的奢侈品外,我相信了解不同风俗习惯、文化特征,拓展视野也是一个目的。要不怎么会有“中国旅游看庙,欧洲旅游看教堂博物馆”之说呢?文化的差异增加了不同人群对彼此的吸引力。

 

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仅仅在博物馆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成的文化承载着先人们的经历,在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后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的重任。中医药的有效性已被5000年的历史所证明,在当今有很多无法用现代医学解决的问题能被中医解决。“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正说明中医作为诊断方式的有效性。套用计算机学科的话来说,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由顶向下,层层推理,抽丝剥茧;西医的方式是由底向上,由细胞看疾病,看人体,最终可能殊途同归。计算机能以0和1为基础实现不同的功能,生成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包括软件、应用、图像、声音等),为何中医就不能以阴阳五行来描述世界和人体呢?

 

鉴于此,我们更需要保护好中医药文化,既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又不自高自大、固步自封。抱着开放的心态看中西医不同,让中医在全球的舞台上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3、中国文化保护的问题。

高春明主任同时也指出中国文化保护中的问题,如表面化、虚假话、浮夸话、庸俗化、商品化和粗劣化。我很高兴上层领导和非遗保护中心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文化一定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活生生的。我只能对那些搞虚假文化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嗤之以鼻,评价一句“没文化”,同时也热切希望这些“没文化”的官员能早日下台,还大家一个清朗环境。 07 三林古镇-001

中医药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其牵一发而动全身,非有理想、有文化、有见识、有担当、有魄力、有恒心的人不能完成。衷心希望能早日出现这样的人,先从小处着手试行然后推广到区、县、市、全国。这样,中医的复兴指日可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新一代人接受的文化,从而得到最好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中医锦囊网编辑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