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长寿?先平衡气血!


 

 

00 长寿老人-000

 

       胡维勤教授说 “人活一口气,养气就是养命”,胡教授还说“气血越平衡,人的寿命就越长”,长寿的关键在于气血平衡,如果气血失去平衡,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一棵树,最重要的是根,树叶枯黄了,从上面很难找出原因,将目光下移,一看树根,是水浇多了,还是旱了,是生虫了,还是该松土了,你一眼就会明白。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气血,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了,眼睛不能只盯着这个部位,应从气血去寻找原因。气血一平衡,疼痛自然会消失。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气血这个根本入手,恐怕你只能在身体的上下左右疲于奔命了。为什么呢?因为气血是流动的,疾病也是移动的。

 

养生的宗旨是寻求气血的平衡

 

       我时常将身体比喻为一个桶,将疾病比喻为桶里的水,将气血比喻为组成这只桶的几块木板。从生到死,疾病一直都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就像桶里的水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疾病一直潜伏,不要流淌出来。长寿者之所以活得长,是因为他将水桶装满了水;夭折者之所以活得短,是因为他桶里的水只装了很少的一点,就漏掉了。请大家注意:

 

       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人能活多久,不是由身体最强的那一部分决定,而是取决于身体最弱的那一部分。

 

       一位六十多岁的演员,在北大医院住院已三个多月,请我去时,他的病已经很重了。开始时,他只是吃饭经常咬到舌头,后来就发展为两臂举不过头。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我见到这位演员时,他已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了。只见他眼睑下垂,浑身无力地枯坐在病床上,说话非常吃力,我几乎听不清他所说的内容。他的夫人一边将体检报告递给我,一边说:“胡教授,你看看吧,他的心脏很好,医生说凭他的心脏再活50年也没问题;你看看他的血压,也非常正常。”我认真地看完体检报告,没错,这位演员的许多指标非常好,甚至很多年轻人都无法达到,但遗憾的是,决定身体是否健康的不是那些好的指标,而是其中最坏的那一个指标。我替演员把了一下脉,很明显,这位演员的脾胃已严重虚损,胸中的大气已开始下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受损,气血就会严重失衡;气血失衡,体内那几块木板就会长短不齐;木板长短不齐,水就会从短板处流出。结果,不幸被我言中,没过多久,我就听说这位演员去世了。

 

       一个人身体99%都很好,只要1%出现了问题,而且问题很严重,那么,他的身体就会由最差的这1%来决定。身体的好坏不取决于你好的部分有多好,而是取决于你差的部分有多差。所以,养生的宗旨就是寻求身体的平衡,而身体平衡的关键就是气血的平衡。气血一平衡,身体好的部分虽然不是很突出了,但差的部分却会好起来。这样,你的短板就变长了。

 

       我行医几十年,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病人,有一些身强力壮的病人,表面看上去他们的身体都很好,没有什么问题,一把脉,一看舌头,就发现了问题,他们的气血极不平衡。这类人一般都是属于阳盛阴虚型。有一位病人,五十来岁,肌肉发达,精神旺盛,他说自己游泳一次能游两千米,打篮球从头到尾可以不下场,按理说,这样的人身体应该非常健康了吧!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看见的这些都是他身体中的长板,他身体中的那块短板你还没看到。果然,一摸脉,我就发现他的身体内阴虚火旺,一问才知,他患糖尿病已经3年了,听说我在糖尿病的调理上有一些经验,所以来找我看一看。原来他的短板在胰腺上,如果不想办法将他的短板加长,他的长板就毫无用处,其寿命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周围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身体强健,某一天却突然患病,被送进医院,没几天便离开了人世。而有些人,经常往医院跑,好像周身都是病,却活得很长。其原因,就是前者的长板很长,短板很短;而后者的长板不长,短板也不短。身体均衡了,自然也就长寿了。

 

       天地阴阳和谐了,各行各业就开始兴旺起来;人体气血平衡了,各种疾病就会慢慢好起来。心脏的气血逐渐平衡了,三天两头的心慌、心悸、憋闷,就会渐渐消失,心脏病就会慢慢好起来;肠胃的气血逐渐平衡了,肠炎、胃溃疡等疾病也会慢慢好起来;肝脏的气血平衡了,肝病就会逐渐好转……

 

       所以,气血是养生的中心,平衡是气血的宗旨。将气血调得平衡,体弱的人可以长寿;气血如果失衡,身壮如牛的硬汉也可能一夜暴死。

 

气血失衡会有怎样的状况?

 

气滞血淤

       人体内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气升气降、气出气入,血液的流动、能量的转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这一切都依赖气的运动。然而,一天,气的运动在身体的某个地方突然停滞了下来,接着,血液的流动也随之停滞了下来……这就是气滞血淤。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滞血淤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疾病。

 

       气滞血淤出现在心脏,人就会心慌、胸闷、心绞痛,最后患上心脏病。气滞血淤出现在肺上,人就会呼吸困难,患上哮喘、肺炎和肺结核。气滞血淤出现在胰腺上,人就会血糖升高,患上糖尿病。气滞血淤出现在肝上,人就会脾气急躁,患上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气滞血淤出现在胃上,人就会胃酸、胃痛,患上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气滞血淤出现在脑部,大脑供血不足,轻则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重则会患上脑溢血、脑血栓、脑梗死、脑萎缩和老年痴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不摄血

       气是血的统帅,统帅孔武有力,血就会一切行动听指挥。一旦统帅的力量减弱,血就会擅自做主,溢出脉外来,这时人便会出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淤斑等情况。

 

◎气虚血淤

       人体的气并不虚弱,却被堵塞住了,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滞血淤。人体的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虚血淤。气虚血淤兼有气虚和血淤之象,常常会引起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风。

 

◎气随血脱

       气血相互依存,当血液大量流失之时,气无所依,便会随之外脱。气脱阳亡,这时人就会脸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严重者则会当场昏迷。

 

◎气血两虚

       气虚血也虚,这种情况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引起,此时的人弱不禁风,面色淡白或萎黄,常常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总之,气与血就像一对夫妻,一阳一阴,谁也离不开谁,二者和谐,身体就会平安,它们一闹矛盾,人就会坐立不安。

 

| 作者简介 |

胡维勤教授,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后受中南海保健处委派向全国多位权威中、西医糖尿病专家学习多年,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先后担任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首长的医疗保健专家。

 

来源:本文摘自《胖补气,瘦补血》,作者胡维勤,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