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养生还与时间有关,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直接影响,这就是子午流注的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子午流注?这是怎样影响到人的日常养生保健呢?请读下文~~ |
“子午”二字,原是对立的名词,是用以代表天地、水火、春秋、日月、昼夜的符号。用在中医学,尤其是用在针灸学上,具有时辰、方位、阴阳等含义。从狭义讲,“流注”的含义,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如《诗经》所云“如川之流,丰水东注”正是此意。从广义讲,“流注”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在中医学中,古代医家将人体的气血运行比作水流,并且以五输穴的“井、荥、输、经、合”来描述其运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征,以形容经脉气血的流注过程。由此可见,“子午流注”是根据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周期性变化,以研究其与时空同步的科学理论,它给很多学科的发展都提出了研究方向。而在中医学,则用它来说明人体气血运行与自然界周期同步,运行不息的关系;并说明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有固定的时间。
简单地来说,子午流注是把人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盛衰规律,有序地联系起来,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的气血在某个时辰的盛或衰,环环相扣,按照气血的盛或衰来进行治病养生,使治病养生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医学上第一次把生命与时间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病养生观念,这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地方。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从中医的观点来看,自然界日夜更迭和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是息息相关的。能够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身体调养,才能让养生效果事半功倍。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从字面看,“子午流注”是由“子午”和“流注”组成的,以子午言时间,以流注喻气血。
具体地说,子午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阳转化的起点和界线。“子”和“午”是时间的两个极点,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记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子:为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序数,若配月份而言,为农历十一月,若配二十四节气而言,为冬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冬至阴至阳生,冬至之后,逐渐夜短昼长,若配时辰而言,为二十三点至一点。午: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个序数,若配以月份而言,为农历的五月,若配以二十四节气而言,为夏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夏至阳至阴生,夏至之后,逐渐夜长昼短,若配以时辰而言,为十一点至十三点。
“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流注”从狭义来说,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诗经》:“如川之流,丰水东注”即为此意。这里借用“流注”是指人体经络中气血的流行灌注。
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再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都与自然界同样具有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纠正机体偏盛偏衰。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上的体现。
子午流注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所以说,子代表阳生,为阳气之首,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生,午为阴气之初,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运动规律。
一日十二个时辰,人体气血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流行次序是:子时胆经——丑时肝经——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最后再流入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天干与五脏六腑相配: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地支与五脏六腑相配: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1、卯时(五点至七点)手阳明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晨起大便是身体好的标志。因为五至七点是手阳明大肠经活跃的时间,是清肠排毒的时间。
人体状况: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这是手阳明大肠经活跃的最佳时段。“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手阳明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养生之道:这个时辰赶紧起床,此时可多饮水,使大肠充分吸收水分,促进排泄。排泄结束后,可做提肛运动,有利于治疗便秘、痔疮、脱肛等病。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片刻,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又因为肾脏系统此时最弱,所以很多人在此时做爱的话,会一整日精神不振,久之,还会因为气不足而有阳痿的可能,所以要注重自己的肾脏保养。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2、辰时(七点至九点)足阳明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经脉气血由子时一阳生到了这个时候全部升起来了,天地一片阳的象,此时吃早餐,仿佛春雨贵如油。知道了早餐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吃好,吃饱!1) 吃饱,可避免上午七至十一点脾胃没有可以运化的东西;并使下午十三点至十五点小肠最佳工作状态的时候有可供吸收的营养到达小肠。否则我们的身体徒有高产能而无原材料,就白白浪费生产力了。2) 同时,怎么算吃好,也有了一个大标准:就是吃些滋补脾胃的食物。
人体状况: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此时胃部吸收营养的能力增强,需要进食吸收充足的营养,是人们进食早餐的时间。人在此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所以说,早餐要吃好。食物属阴,不吃上火的食物,否则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
养生之道:这个时辰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吃,它就一直分泌胃酸。胆汁分泌得也很旺盛。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胆汁形成晶体)等危险!另外,这时敲足阳明胃经最好。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足阳明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有胃病者最好在卯时吃饭。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3、巳时(九点至十一点)足太阴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足太阴脾经旺盛时可运化水谷,升清化浊,为身体提供气血营养。脾主运化,主身之肌肉,脾与肺在中医里同属太阴,它们都具有分配的功能:肺分配的是全身的气血,而脾主要是负责把腐熟的食物的气血输送到肌肉腠理中,脾相对于肺是一个初步的前期工作,脾在志为思,意为脾的神明,过思会伤脾。
人体状况: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胃统称为后天之本。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气血充盈,血的质量就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上个时辰吃完早餐就不会令人发胖,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脾主思,也与智有关,此时是学思能力最佳的时段,用来学习事半功倍。
养生之道:这个时辰至少要喝几杯水,慢慢饮,让足太阴脾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如此,身体会开始整个白天的水循环,进入比较良性的新陈代谢。我们不能等口渴了再喝,要平时就均匀地喝水。因为感到口渴那代表你的身体已经严重缺水,这时候再补充就显得太迟了。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4、午时(十一点至十三点)手少阴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古人云:“子时不睡耗其阴,午时不睡伤其阳”。在古代的养生之道中,睡好“子午觉”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中午最好打个盹,闭目养神也好。对练功者而言,正是练“子午”功的大好时机,而对我们无力主宰自己气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谓的“心肾相交”了,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这是最能养精气神的时机。“子午觉”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调整阴阳,它能够使人的肌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焕发精神,增强免疫能力。《黄帝内经》关于“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的论述,所强调的就是“子午觉”的重要性。
人体状况: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这是人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手少阴心经旺盛,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此时是气血运行的最佳时期,不宜剧烈运动,午时跟子时相对应,在全天最热的时候一阴生,应在午时小憩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养生之道:这个时辰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午睡起床后要适量运动,以利疏通周身气血,增强脏腑的功能活动。此时是手少阴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我们饭后都想睡一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克制了这种欲望,如果有条件只要稍微的睡十分钟也会对我们的心脏有很大的帮助,也不要担心会发胖因为时间很短,还可以帮助肠胃蠕动减少负担。
虚症:胸闷、脸发红、四肢沉重、易疲倦、气血不良、胸痛、心悸亢奋、语言障碍等。
实症:呼吸不畅、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头痛、口干口苦、掌心发热等。
5、未时(十三点至十五点)手太阳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人体状况: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手太阳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消化吸收。《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是说小肠接收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泌别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将水谷化为精微,精华输送进脾。午饭要吃好,“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小肠有热,人会咳而排气。此时多喝水有利小肠排毒降火。
养生之道:上一时辰午餐,这个时辰可以在小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质都吸收进人体。否则,好东西都没被吸收完全,真是物质的巨大浪费。
小肠亚健康多表现为:腹泻、吸收功能下降、易颈部疼痛、头部头痛、耳鸣、风湿等、如出现下腹部胀气或疼痛、易出汗和便秘、严重风湿病等现象那就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6、申时(十五点至十七点)足太阳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人体状况: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足太阳膀胱经是可以走到脑的一条经,头脑灵活的一段时间。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复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足太阳膀胱经是最长的一条经以猴为形容上蹿下跳。申时人体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
养生之道:这个时辰足太阳膀胱经最活跃,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要想小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总是憋着,否则久了,就会有“尿潴留”等情况发生。即是说膀胱括约肌出现没有弹性的状况。
虚症:多表现为背部异常、腰痛、脚神经异常、腿酸、痔疮、尿频等。
实症:后颈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疼、流泪、流鼻血等。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 请继续阅读《子午流注与养生(下) 》……
来源:缠终禅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