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路志正 | 脾虚篇:三个食疗方,吃出好脾气


 

 

00 土地庄稼-0000

       “肾为先天之本”,大多数人的天年都能达到120岁而不衰,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的实际寿命往往由后天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决定,因此要“补养后天以资助先天”,可见调养脾胃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小编聆听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谈谈现代人的内伤从哪里来,脾胃中枢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食疗方式吃出好脾气!

 

现代人的“内伤”怎么来,怎么去

 

       现代人说起生病的原因,往往归结为细菌病毒感染,很多产品的广告中,也用杀灭细菌作为卖点。这种看法有没有错呢?说起来也没错。但是我们说生病的原因,不能光从外因来说。例如流行性感冒,大家一起生病,主要原因可以说是感冒病毒入侵体内,但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有的人被感染了,而其他人却好好的呢?这就与人体自身体质的强弱有关,也就是中医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们找病因,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找到了主要原因才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西医看来,生病就是有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治疗方法呢,自然是杀灭细菌,消除病毒。但是如果滥用过多的抗生素,就会破坏体内菌群的平衡关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到处都有细菌。细菌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早生存的生物之一,已有数十亿年的历史,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现在的很多细菌,也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了几百万年,他们有很强的变异能力,所以杀细菌出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调理身体。每个人体内都有大肠杆菌,40%以上的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氏菌。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人体都与这些细菌和平相处,以后估计也会继续下去。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就是人与其他生物一起生长,一起演进,并不互相为害。治病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抗菌抗病毒,同时又要重视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所谓“扶正即可去邪”。还要区分病人是内伤还是外感,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说现代人生病的病因主要是内伤呢?这是因为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而现代人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也增加了很多,人体一时还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黄帝内经》把人体致病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四时天气的变化,细菌、病毒等外邪的侵入;另一类是内在因素的影响,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精神情志的变化或者过度沉溺于某种情绪中,都会导致内伤。

 

       医生在诊治某位病人的时候,也要结合时代的变迁来具体对待。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正值瘟疫流行,疾病以外感为主,所以其《伤寒论》中记载的药方,以治疗外感为主;金代医家李东垣生活在战乱频发的时代,他看到的病人,很多都是由于长期食不充饥、衣不蔽体造成的,以内伤为主,所以著书《脾胃论》,强调滋补脾胃对人体的重要。

 

       现代人不愁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还是容易内伤呢?原因与李东垣时代刚好相反:古代人是吃得太差,营养不足,现代人吃得太好了,整天吃鱼肉和各类甜腻的食品;古代是过劳伤脾,现代人则是上下楼乘电梯,出门有汽车代步,久逸伤脾。所以说养生一定要讲究一个适度,吃太差了不行,吃太好了也不行;太劳累不行,太安逸了也不行。

 

脏腑系统与平衡关系

 

       和西医的“西”字相对,很多人以为中医的“中”字,就是“中国”的意思,其实并不全是这样,中国儒家文化讲究的就是“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谓之中”。中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调节,保持人体的中和,“不偏之谓中”,人体离开了中道就是偏,就是生病了。中医的“中”字,反映的是从《周易》得来的一种动态平衡观。

 

       中医和西医的另一大区别在于怎样看待人体。西医将人体划分为消化、生殖、心血管等九大系统。而中医将人体归为五行系统,通常我们称为:心、肝、脾、肺、肾五大脏器系统。

 

       要理解中医的体系,我们必须先把中医的五行系统一次性讲清楚。首先,中医讲五脏六腑,除了三焦这一腑之外,其中有五脏五腑是互为表里的: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这是说它们同为一个系统,主持着这个系统的升降、运化等功能。

 

       譬如脾胃系统,主要的联系是四肢,多多锻炼,四体强健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再如肝胆系统,在我们发怒的时候,往往最伤及肝胆,因为肝胆主怒,过怒则肝的生理功能下降,解毒排毒功能低下,使毒素积蓄体内,肝胆系统受损,还可以从眼睛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观察眼球可以了解肝胆的状况。前面还说过,人体是有一个自检系统的,当你某一段时间偏好吃酸性食物的时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肝胆系统有些问题,你需要及时关注。

 

       中医讲求保养五脏六腑要顺应天时,因此它们与季节也是相对应的,这些是老祖宗为我们体察总结的,因此我们往往在四季分明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脏腑活跃程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比如春天肝当值,我们在这个时期多多注意养肝、补肝,会得到更好的收获。

 

       五脏在不同的季节,生理反应不一样,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轮休制度。春天肝当值,夏天心当值,秋天肺当值,冬天肾当值。各个脏器在当值的季节活动就会特别活跃。而脾脏是“主四时”,一年四季都不得休息,所以尤其需要调理呵护。

 

       脾胃居中央,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的中枢,在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中,起着“枢轴”的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这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和转输当中,脾的作用是协助调理这些升降活动,胃的作用是供给它们,使这些运动畅通无阻。

 

       脾胃的这个“枢轴”作用就体现在:一方面,如果这个中央调控安稳,那么就气血充足,营养物质能够通过这个中枢的调节作用输送到全身,从而使我们的机体免疫力强,肌肤纹理紧实充满活力,自然不容易生病;而如果脾胃受到了损伤,中央气血养分供应不足,就很容易使得其他脏腑也出现问题。

 

       因此我们的脏腑系统一旦出现了问题,通过中央的调控作用,来调节治理,其效果在很多时候比直接从出问题的脏腑入手更好,更快,同时还能保持机体的平衡。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某些人懒,“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整个人软塌塌的,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能少动一下就少动一下。

 

       他们很多其实也不是懒,很多人都是犯上了脾气虚的偏差。脾气主升,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脾气一虚,就像是没了气的气球,整个瘪在地上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说他们“没脾气”,因为脾气一虚,就算是准备干点事,往往也很难坚持下来,缺乏一股干劲儿。

 

       我们常用“中气十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洪亮,这个“中气”包括脾气,脾胃居身体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中气。中气不足的人,说话往往低声细语的,性格也比较内向。

 

脾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有节,饭吃八分饱。《说文解字》徐注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脾主信”说的是脾的功能是有节律的,到时间该吃饭就吃饭,然后让它去消化吸收,不能不停地吃,老让它工作,也不能有一顿没一顿的,这样就是“失信”了。

 

       为什么饭吃八分饱呢?可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要给肚子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让它动起来。玩过益智游戏“华容道”的人都知道,必须留两个空格,才能让棋子走动。吃得太多,把胃堵实了,它就不容易动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当你感觉吃饱了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所以适当地留下一点空间对机体有益。

 

       《黄帝内经》中还说,老人“七十岁,脾气虚”,也就是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也开始自然减退,而我们很多老年人,有节约的习惯,看到碗里还剩一点饭,即使感觉吃饱了也会勉强自己吃下去,其实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

 

       脾气虚的人,可以试试以下三个食疗方。

 

1、药粥

【原料】党参(或西洋参)3克、山药12克、陈皮3克、生薏仁10克、粳米50克(或小米)。

【制作】把除了陈皮之外的药材和粳米一起熬粥。陈皮最好用广东新会县出的新会皮,新会皮较香。陈皮需要先用水洗净泡30分钟,然后剁得碎碎的。粥快熬好时,把陈皮带水一起放入粥中,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入少量的盐,稍微煮一下搅拌均匀,一道健脾益气的药粥就做成了。脾气虚的人往往容易夹湿,所以加薏仁米,有些人不喜欢薏米的味道,也可以先用薏米煮汁,再用药汁和其他材料一起熬粥。

 

2、蒸大枣

       脾气虚的人,也可以吃点大枣。这个枣怎么吃呢?例如每天做饭蒸馒头、蒸菜的时候,就把大枣放锅里一起蒸,蒸一次可能看不出变化,第二天做饭的时候,继续放进去蒸,蒸两三次之后,大枣就熟透了。蒸熟的枣,糖的转化特别充分,吃起来味道也特别好。有不少中药的泡制就是这样经过几次蒸晒而制成的。

 

3、益脾饼

       益脾饼,可以给小孩当零食吃。用茯苓30克、白术15克、干姜2克、红枣30克、鸡内金10克、炒山楂10克共为细粉,面粉250克,发酵后,放入药粉和匀,再加适量菜油、食盐烙成饼,八成熟时取出,切成棋子大的方块,再放在锅上慢慢煱干即可。

 

       功效是健脾益气、开胃消食,是脾胃同调的饼干食品,做好后适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胃痛、慢性腹泻、慢性肠胃病等患者。

 

编后语:

       除了上述的脾气虚,还有脾阳虚、脾阴虚等症,具体情况需要有经验的中医辨证才能施治,选择服药或食疗时请千万要注意哦。

 

︱作者简介︱

路志正,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教授,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行医七十余年,擅长治疗各科疑难病,被称为“杂病圣手”。对于疑难复杂疾病,崇尚脾胃学说,发展湿病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治病注重调理脾胃,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等学术思想,主张心身同调、药食并用、针药兼施、内外合治、导引健身等综合疗法。

 

来源:本文摘自《无病到天年:调理脾胃治百病真法》,作者:路志正,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