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中医认识与防治思路


00 雾霾

        雾霾本身属于环境污染导致的致病因素,在中医的范畴属于湿邪。雾霾对人体致病,从轻来看出现损伤,而从重来看则容易出现患者,让人体产生极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最近全国不少城市都出现大面积严重污染的空气,不少科普雾霾的帖子和知识也层出不穷。湖南中医药大学程丑夫教授引古论今,从雾霾的认识开始,分析了病因病机和详细治疗方法,读来逻辑清晰,结论明确,让人深为中医的魅力所折服。

 

         雾霾是因环境污染而出现的致病因子,归属中医湿邪范畴。雾霾致病,轻则为损,重则为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就雾霾病的防治从扶正、避邪、论治三方面进行探讨。预防措施主要包含两方面:(1)提高正气,增强人体对雾霾的抵抗能力;(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重视对雾霾的自我防护。雾霾病证的治疗按湿浊致病分证论治,常见证型有雾霾遏表证、雾霾困脾证、雾霾损肺证、遏阻心阳证、雾霾郁神证和雾霾化热证。

 

        当前雾霾天气发生频繁, 形成了较为严重的雾霾污染, 国家正在积极治理,但完全解决好雾霾问题,任务艰巨,难度很大,涉及面广,需要较长时期的综合治理。雾霾天气给气候、环境、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如降低空气质量,影响气压,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上和陆上交通,影响生产、工作和国民经济发展等;对人体健康也有明显影响,如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加,使慢性病加剧,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生育能力和心理健康,影响儿童的室外活动和生长等。鉴于雾霾对健康的影响较多, 本文重点探讨中医对雾霾的认识及雾霾对人体影响的中医药防治思路。

         1、 雾霾属中医湿浊之邪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有雾凇、雾露之别。雾凇系在雾或毛毛细雨天气时,附于地表或物体迎风表面的冻结物或水汽凝华物,呈白色,质较松脆;雾露则为雾夹风寒。霾也称灰霾,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下降,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

        我国古代对霾早有认识

       《毛传》曰:“霾,雨土也。”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思卒逢雾露病死。”

       《辞海》谓雾露病又称霜露之病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君不幸罹霜露之病。”

         可见雾霾致病,我国古代已经认识到了。

         雾霾作为一种致病邪气, 其本质属湿浊之邪。

         张景岳云:“湿之为病, 有出于天气者, 雨雾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属是也,多伤人皮肉筋脉。”

         明·赵献可《医贯》云:“有在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在天者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营卫。”

         清·叶天士《叶选医衡》曰:“湿者,天地间阴阳蒸润之气也。所感之由,或由雾露之侵,或因阴雨所客。”

         雾霾属于重浊有质之阴邪,《素问·太阴阳明篇》云:“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但清·叶天士则曰:“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笔者从临床论之,湿邪尤其是雾霾致病原因,其升于空中,笼罩大地,人之周身,皆处其包裹之中,故耳鼻肌肤,遍体皆可受侵感受。雾霾致病,主要困遏阳气,先困遏肌表阳气,致经络肢节不畅,久则影响气血,内舍脏腑。

         病机转化

         一是寒热转化:

         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1)与人体的体质、阴阳偏盛差异有关:凡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腴,本多痰湿,一旦感受湿邪,易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相反,面赤阴虚之人,其形瘦而内火易动,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之证。

         (2)与脏腑的功能状态有关:素体脾胃虚弱者, 湿邪易于从寒而化; 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从热化。

         (3)与治疗用药有关:过用寒凉之品,易于寒化;妄加温燥者,易于热化。

         二是损伤正气: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 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发展趋势。但湿为阴邪,性黏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 故湿邪致病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

 

         2、 雾霾病常见病症

         雾霾蒙蔽清气,侵袭人体,轻则为损,重则为病。为损时,人体无明显不适,未出现临床症状,但正气渐伤,已潜藏病根,触即发病。雾霾重则为病,雾霾严重,弥天盖地,伤人为病;或雾霾虽不很严重,正气亏虚,抵抗无力,感而发病。雾霾为病,可单独为病,即雾霾病;亦可诱发旧疾,如素有喘咳或心脏之疾,其时本可不发作,但雾霾侵袭,内外表里相引,则旧疾复发,新老病同时发作,病情十分严重,甚至无药可救。

         雾霾为湿浊之邪, 湿之为病种类繁多,《内经》所载,有咳、痿厥、著痹、肉痿、腹满、身重、濡泻、腰股痛、烦冤、足痿、清厥、足下痛、水闭跗肿、血溢等。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泻”;

        《痹论》:“湿热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泻,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足下痛,甚则跗肿”;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胕肿”。

         虽然《毛传》有“霾,雨土也”之说,但古代对“霾”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这可能与当时环境较好,未受工业污染及科技不发达有关。

         目前已经认识到雾霾对呼吸系统具有明显危害,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nm 的气溶胶粒子, 它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诱发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

         雾霾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血压不稳定、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甚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突发等。

         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感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感染性疾病增多。

         雾霾天气不利于儿童成长,儿童脏气未充,更易由雾霾诱发各种疾病;加之雾霾天致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 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儿童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持续雾霾天气对人的情绪亦有影响, 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刺激或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持续雾霾天气还可能影响人体生殖能力和生殖质量。

         上述这些雾霾致病的发生, 较中医湿邪致病更为广泛,但均可用湿邪为病的病机解释。

         湿有内湿、外湿之分,雾霾属于外湿,但脾虚之体,易生内湿,同气相求,更易感受雾霾湿气,合而为病。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但湿性黏腻困重,不易速去,即使外湿为病之表证,亦难一汗而解。

        

         3、 雾霾病的防治

         雾霾的防治,国家十分重视,正在加强治理,但非朝夕之功, 需要长期治理甚至需作出局部牺牲。医学上对雾霾病的防治,不能坐以等待。雾霾致病,有内外两因,内因为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抵御,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因为雾霾外邪侵袭。

 

         雾霾病的预防

         雾霾病的预防,主要有两个措施:一是加强人体抵抗能力,二是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加强人体抵抗能力,重在加强肺脾功能。肺主气,卫外,肺卫气足,邪难入侵;脾主运化水湿,主生气,脾气一充,母能生子,则肺气有源,水分充足,且水湿不聚,内无湿则外湿难浸,不致内外两湿相引而发病,即使感受少许雾霾湿邪, 亦可及时运化而解。故可适时服些补脾益肺化湿的药品或食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于外界致病因子,能避则避,避则不受其害;所谓避之有时,可理解为防御措施:如雾霾天气少开窗、外出戴口罩、停止晨练、人体皮肤直接与雾霾空气接触后及时浴洗、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有条件者甚至暂迁徙至雾霾较少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等。上述预防方式,加强人体抵抗能力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的,所谓“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里的“风雨寒暑”指外邪,仅作致病六淫等的代表而已,当然包括雾霾湿浊之邪,受雾霾湿浊侵袭后,是否发病,人体抵抗能力这个内因是决定因素。故就人个体而言, 对雾霾病的预防, 关键是增强正气,加强人体的抵抗防御能力。

         根据雾霾致病的病机, 笔者自拟清霾汤供预防或雾霾病轻症患者使用参考。

 

      【清霾汤】

黄芪15 g,防风10 g,薏苡仁15 g,苍术10 g,白豆蔻6 g,羌活10 g,桔梗6 g,野菊花10 g,芦根15 g, 荷叶10 g,川芎6 g,甘草6 g。水煎服,日1 剂,分2 次服。

        

         雾霾病的中医论治

         雾霾病的中医治疗, 目前尚缺乏成熟经验和方法。雾气属于湿邪, 感受后按照湿邪外感治疗当有效,但对霾而言,可能单纯治湿是不够的。但既然雾、霾混杂为患,且霾为有形之外邪,与湿一样,均属阴邪,先按湿浊为病论治。湿性潮湿,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本为阴邪,但湿久不解可蕴而化热,甚至化燥。湿病治疗,甚有法度,吐下均非所宜。汗利燥清,和缓用之。汗不可峻,大汗则湿不随汗而出,只可微汗渐透;湿本水汽朦胧状态,凝即为水,故可利水得解。金元时期刘河间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寒湿当燥,热湿当清。

         雾霾病的常见中医证型主要有雾霾遏表证、雾霾困脾证、雾霾损肺证、雾霾遏阻心阳证、雾霾郁神证、雾霾化热证等。

         雾霾遏表证:

         雾霾伤表,初起头晕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脉濡缓,继而出现身体困重,或周身酸楚不适,微热少汗,脘腹痞胀,纳呆,便溏,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治当解表祛湿。可用羌活胜湿汤合不换金气散加减。

         雾霾困脾证:

         雾霾天气,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治当健脾化湿。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三仁汤、升阳益胃汤加减。

         雾霾损肺证:

         雾霾天气,头晕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周身酸楚不适,微热少汗,咳嗽痰多,气促。治当宣畅肺气,微汗透湿。可用麻杏苡甘汤、二术二陈汤加减。

         雾霾遏阻心阳证:

         头重肢困,食欲不振,或发热起伏,缠绵不愈,心胸痞闷,脘腹胀满,继之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心悸,心跳多缓慢,脉濡或迟或缓或结代,舌淡,苔白腻。治宜化湿通阳。可用藿连汤(藿香、黄连、厚朴、苍术、茵陈、桂枝、黄芪、川芎、甘草)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雾霾郁神证:

         雾霾天气,自觉沉闷、压抑,心情抑郁,精神懒散、情绪低落。治宜化湿畅神。可用菖蒲郁金汤合越鞠丸加减。

         雾霾化热证:

         四肢困重,胸脘痞闷似痛,口中苦而黏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可用甘露消毒丹或王氏连朴饮加减。

 

         》》编后语

       雾霾在中医中属于邪气,最易耗伤阳气,当人体阳气受到侵害时就会正不压邪,正气虚弱,让我们悄然得病。所以,如何能在雾霾天里独善其身,一个很重 要的办法就是扶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作者简介︱

         程丑夫,医学硕士,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科、学术带头人。

        程丑夫教授从医40多年,精于中医,兼通西医,临床疗效显著。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疾病、肿瘤、抑郁、失眠、内科疑难病的诊疗,疗效显著;尤擅长于冠心病、顽固头痛等心脑血管疑难杂病的辩证论治。已出版医学专著20多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常见病中西医基本医疗》为我国第一部基本医疗专著,为临床医师实施基本医疗提供了框架和指导,推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基本医疗的实施。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中药新药临床批件3个,获科技成果奖多项。培养博士、博士后、硕士和留学生近100名。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转自百度文库、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