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释义


00 铜人经络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中将人体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经穴和奇穴都有固定名称、作用和位置。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那么阿是穴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定位呢?且听胥荣东老师娓娓道来~~

 

阿是穴的由来

 

       阿是穴,是根据特殊的取穴方法,即用“阿是之法”所取的一类腧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目前在针灸教科书及多数针灸书籍与文献中,对阿是穴的解释多有缪误,“阿是”一词的概念含混不清,直接影响临床上准确广泛的应用。那么“阿是”二字的真正含义究竟为何,阿是穴又有何选取标准呢?

 

       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中,将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对阿是穴的全部描述如下:“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如此之解释稍嫌简略,不仅未提及“阿是”二字之来源与确切含义,对“阿是穴”的临床应用也未作具体论述。而且此段文字中,认为“阿是穴”与“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意义相同,这极为不妥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注中:“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这与《灵枢经•经筋》中“以痛为输”的观点有吻合之处,即天应穴与不定穴均为“痛处取穴”。但此痛处亦可为患者自诉疼痛之处,并不等同于西医体格检查中“压痛点”的概念。该定义的后半段又提出阿是穴还可以为“压痛点”之外“其它反应点”,这本身就说明阿是穴的范围大于压痛点。由此可见,阿是穴与“天应穴,不定穴”及压痛点的意义各不相同,该条释义有前后矛盾之嫌。

 

       在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中,对“阿是穴”一词的解释如下:

 

       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啊”的一声,故名“阿是”(笔者注:虽然六版教材《腧穴学》这段文字已不复存在,但这确为当下对“阿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

 

       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意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输”。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较固定位置的效果显著。

 

       很显然,该段释义亦认为阿是穴与“痛处取穴”密切相关,甚至引用了颜师古的注来证明阿是穴正为“压痛点”。实际上,在《汉书》(【汉】班固著 【唐】颜师古注)之《东方朔传》中,正文只有三处出现“阿”字:

 

       “臣闻乐太盛则阳溢,哀太盛则阴损,阴阳变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精神散而邪气及。销忧者莫若酒,臣朔所以上寿者,明陛下正而不阿,因以止哀也。愚不知忌讳,当死。”

 

       “于是上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

 

       “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不胜大愿,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

 

       在此三个“阿”字中,颜公仅对“阿城以南”之“阿”作注:“阿城本秦阿房宫也,以其墙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此注与“痛”毫无关联。引人注意的另有一处原文“上令倡监榜舍人,舍人不胜痛,呼謈。”颜公注曰:“謈,自冤痛之声也,舍人榜痛,乃呼去謈。令人痛甚,则称阿謈 ……”《腧穴学》中“阿是”之义显然是从“阿謈”中转生而来,但实际上此处表“痛”义的为“謈”字而非语助词“阿”,故而据此将“阿是”释为呼痛之声是完全错误的。

 

       “阿是穴”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一文中:

 

       “凡孔穴在身,皆是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又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成,据明代《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该文提出阿是之法本为灸法,而灸法多为治疗慢性病虚寒病所使用。如《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该类疾病本来少有痛不可按的情况出现,推想更不会有医者将久病需要温灸之人按压得啊啊呼痛之理。

 

       那末,“阿是”二字到底应如何理解呢?

 

       首先我们从文字学上分析“阿是”二字的本来含义:“阿”字在《辞源》中有三种读音:“ē”、“hē”、“ā”。

 

  • 其中发“ā”音时其为词助及译音字。
  • 发“hē”音时为斥责之意。
  • 发“ē”音时其意为:大的丘陵,山边、水边,曲处、曲隅,曲从、迎合,徇私、偏袒,近、亲近,屋栋,细缯,柔美貌通“婀”,姓。

 

       在《辞源》中还有“阿侑”一词,语气助词,为呼痛声,相当于现代口语中的“哎哟”,但“阿”与“侑”并不表实义,更无疼痛的具体含义。

 

       “是”字在《辞源》中释义:①正确,认为是正确的,表示肯定的判断,②订正,③此、这,④凡、所有,⑤连词,助词,⑥姓。

 

       “阿是”连用的含义在《辞源》上并无可稽,我们再从方言中来寻找其语义。从《灸例》原文中可知阿是之法为当时吴蜀之地流行的灸法之一,故“阿是之法”命名者亦应为吴蜀之人。《辞海》中“阿”(音à)字注曰:“吴方言中作语助,表示询问,相当于北方话的‘可’。如:阿是?阿好?”。对此,故乡为吴语地区的针灸史学家黄龙祥先生有专篇论述:“‘阿是’系吴语地区常用的问询语,至今仍是其家乡南京使用频率极高的问语,意为‘是不是’。由此可知‘阿是’乃是‘可是,是否是’等询问之辞”。

 

       那么,在取阿是穴之时,医者所询问探求的究竟是怎样的感受呢?这必须从孙思邈的原文中去寻找答案:“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即得便快或痛处”。据此,阿是穴的定义与取穴方法便可明晰:在患者的身体上寻按病所,若寻得患者所认可的扪之快然或有痛感的反应点,刺灸皆有较好的疗效,此云阿是穴。从这个认识出发,阿是穴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而充实,这也是阿是穴的本来含义。

 

阿是穴的选取可以“不问孔穴”

 

       《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一文中,已明示临症取穴时可以“不问孔穴”,只要“即得便快”处与“痛”处均可云“阿是”。“不问孔穴”是指阿是穴既可能恰好是经穴或奇穴,也可能是经穴,奇穴之外的反应点。因为阿是穴是一类只有在病痛前提下才会显示出来的临时性腧穴,且随病情变化消长,在机体正常的状况下并不存在,所以它一经出现,直取便是,不必拘泥于它是否与经穴奇穴相重叠。

 

       较完善的阿是穴取穴方式应顾及到“面”,“点”,“线”三方面。所谓“面”,指患者病痛之部位,为医者寻找阿是穴的大概区域;所谓“点”指医者在“面”的范围内寻取的并经患者认同的敏感点,其特点是要询问患者:“阿是”(“是不是”),有“按之快然”或“痛”处,这即为阿是穴;所谓“线”,指医者根据症状辨其经脉脏腑的络属关系,在相关的经脉上寻取其它的反应点或敏感的经穴奇穴,这亦为阿是穴。针灸这些穴位,往往效验明显。所以“不问孔穴”是提出了广义阿是穴的概念,即阿是穴是机体非常状态下出现的包括了经穴和奇穴在内的特殊反应点。

 

阿是穴不是“以痛为输”

 

       在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一书中,对“阿是穴”一词,其“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输’”。实际上,“以痛为输”的取穴方法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痹也。”其治疗范围仅限于应用火针(也有学者认为是温针灸)治疗“经筋”部位所患的“痹证”,应用范围相对较小,与临床广泛应用、“灸刺皆验”的阿是穴取穴方法并不相同。

 

       若必溯本求源,《素问·调经论篇》中的这段文字更接近“阿是穴”的取穴本义: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这里的“快然”有舒适之意,为扪按患处后经气来临,机体气机通畅所致。“快然”与“痛”为完全不同的感受,且产生的机理也全然不同,因此在治疗上针刺手法补泻各异,施治方法上或针或灸或刺血亦不尽相同。

 

       另外,阿是穴仍属腧穴范围,取穴方法亦应遵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原文之“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的准则,其实此种取穴方法与“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的“阿是之法”是统一的,只不过后者扩大了取穴范围,加上“或痛”二字而已。

 

       所以仅以“痛”处来认识“阿是穴”是局限的,阿是穴是在不同疾患情况下,机体上存在着“按之快然”及“按之则痛”的不同反应点。

 

阿是穴的寻找方法

 

       临床上寻找阿是穴,除首先要询问患者“即得便快或痛”之外,还应注意医者手下的感觉。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在《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写道:“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所以说,在针刺或灸疗之前,是要“揣穴”和“摸穴”的。在临床取穴方面,孙思邈不仅绘制《明堂经图》,考据了经外奇穴,而且发掘了流传民间于的“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阿是之法”,其所言“阿是穴”亦同为“气穴之处,游针之居。”(《素问·气穴论》)所以寻找阿是穴的方法亦当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取穴原则。

 

       如前所述,疾病表现于外或脉坚大,气穴坚满,或肌肤柔弱,筋间空虚,通过仔细的寻按,是可以辨出其与正常组织的差别。所以循、扪、切、按之法是临床常用的寻找阿是穴的方法,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进行循切和按压,要求医者具备一定的指力,用力均柔适度向肌肉深部透散,精神集中,用心体会分辨,留意指下的结节与条索,体察凹陷的虚满。据笔者临证体会,若有太极拳及大成拳等内家拳术的内功基础,则术者之触觉会极为敏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必要时可以左右双侧相互对比参照,如此才可以以手代目,找出“里(果)当其处”的阿是穴。

 

结语

 

       综上所述,阿是穴不同于“但疼痛便针”的“不定穴”、“天应穴”及“以痛为输”的火针取穴,更不能等同于西医检查的“压痛点”概念。阿是穴是机体疾病状况下出现的包括经穴和奇穴在内的特殊反应点,以按之“即得便快”为主要特征,有时亦表现为“痛处”。在这些部位行灸法或针刺,往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寻取阿是穴不仅应注意医者的指下感应,更主要的是要随时询问观察患者的感受如何,用以判断所取腧穴准确与否,此为“阿是穴”的本来含义,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

 

       以上为管窥之见,限于笔者学识,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前辈及同道不吝赐教,是为盼。

 

︱作者简介︱

胥荣东,医学学士。现任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大成拳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擅长以针灸及中药为主治疗颈椎病(颈型、椎动脉、交感型及神经根型)、脊柱相关疾病、内科杂症及各种痛症。

 

已在国内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养生科普文章30余篇。已出版的著作有:人民军医出版社《大成拳养生功法》、宗教文化出版社《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均已再版。

荣获2008年度中日友好医院优秀教师称号。

 

来源:胥荣东主任医师的博客,原文刊载于《中国针灸》2005年第4期、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