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不仅是一种可以用来观赏及食用的花朵,更是一种著名中药。中医认为,性温、味微苦,有小毒。花入药,可活血消胀、活血行瘀、主治妇女闭经。,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凤仙花活血又止痛,对于治疗闭经非常有效的功效由来~~ |
凤仙花的故事
要说不知道凤仙花的人,想必是极少的,因为它有一个很通俗的名字,指甲花。在寻常人家的庭院,或是住宅小区的楼前经常出现它们的身影。凤仙花虽没有壮观硕大的花冠,却有着奇巧的姿容,有头有尾,有翅有足,就像一只只翘然飞翔的小凤凰,所以还被称作金凤花。据说南宋光宗年间,因李后讳凤,所以宫中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好女儿花”。事实上,凤仙花当真无愧于“好女儿花”这个名字,因为它入药有一个功效,就是可疗女性闭经。
关于凤仙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在古时的福建龙溪,有个叫凤仙的姑娘,长得亭亭玉立,温柔善良,与当地一个名叫金童的小伙子两情相悦。然而有一天县官的儿子路过此地,见到美丽的凤仙便顿生歹心,对其调戏,结果被凤仙臭骂一顿,灰溜溜地走了。凤仙知道自己这下可闯了大祸,县官儿子肯定不会放过他们的,所以只好决定与金童一起投奔外地。凤仙家中只有父亲,金童也只有母亲,他们带着两位老人连夜启程赶往他乡逃难。不料途中金童的母亲出现了闭经腹痛,荒山野岭又无医药可寻,四人只得暂停休息。
正如凤仙所料想,县官听说儿子被村姑骂了一通,岂能善罢甘休,所以派人捉拿凤仙。眼看就快被追上,凤仙与金童无奈之下拜别父母,双双跳入万丈深渊,以示保洁。两位老人强忍着万分悲痛,将凤仙金童一并合葬。谁知凤仙和金童夜间托梦给老人,说山涧开放的花儿能治母亲的病。等次日醒来,山涧果然是红花、白花遍地。老人把花采来煎汤,服后果然见效,药到病除。后来人们便把这种花命名凤仙花以作纪念。
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凤仙花治疗妇女闭经腹痛的功效,那么闭经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如一位朋友的女儿在上高中,学习很认真,紧张的功课令她出现了饮食上的不规律,原本就瘦弱的身体更加虚弱。有一次竟三个多月都没来月经,后来吃了一些调补的药才见好。一般正常发育的女子,在14岁左右会出现月经初潮,如果超过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是行经后处在非妊娠、哺乳和绝经期,而月经中断三个月以上,就属于闭经了。
闭经的原因
中医古书中习惯将闭经成为经闭。对于闭经的原因,中医认为有虚实两种。虚者,多是肝肾不足,精血两亏;或者是气血虚弱。两者都可导致血海空虚,无血可下。怎么讲呢?人体内的精血来源于肝肾,肝藏血,肾生精,精血又可互化,一旦肝肾失养就会造成精血亏损。还有就是气血虚弱,可因劳心伤脾,久病失血引起。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缺乏锻炼,
有些女性经常四肢没有力气,精神差,身体较弱,那么她的气血也同样是虚弱的。精血亏损和气血虚弱又会导致什么问题呢?冲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和五脏六腑之海,为人体“血海”;任脉是阴脉之海,调理阴经气血,冲任就好比一个设有闸门的血库,与行经紧密相连。不论是精血亏损还是气血虚弱,都会使精血枯竭,血海空虚,也就无法保证经血按时到来了。
还有些人的经期总是不定时,或突然一阵闭经不来,且时常伴有胸肋、小腹胀痛,情绪也不好,心烦意燥。这就是典型的气滞血瘀了,属于闭经的实症,出现这种情况,多半也是和肝有关系。因为除了藏血之外,肝还主疏泄,管调节情志。如果经常抑郁、愤怒和急躁,肝气得不到排解就会郁滞,而一旦气机不畅通,就会阻碍血液运行,瘀血停滞,阻碍经血下行,出现行经不畅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闭经有虚证也有实症,所以治疗原则就是理气活血,补虚泻实。精血亏损不足的就要补,而血液运行不畅的就得消除障碍,让经血畅通起来。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凤仙花呢?祖国医学认为,凤仙花可以活血通经,这一点可以针对闭经的实证;它入肝肾经,可以起到补肝益肾的作用,这一点又可以针对闭经的虚证。同时凤仙花性温味甘,又是一副温和的止痛良药,因此可用于治疗妇女闭经腹痛的病症。《西藏常用中草药》里也有凤仙花可以“通经活血,利尿。治经闭腹痛……”的记载。
如何用凤仙花治疗及注意事项
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凤仙花煎水。取凤仙花15克,每日一剂,用水煎,分两次服,连续服用1~2剂。上班族如果为了更方便省事,也可以用凤仙花泡水。每次取3~5朵凤仙花,代茶饮。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女性闭经和经血不畅的情况。在《本草纲目》中,凤仙花被归为毒草一类,是因凤仙花的籽和根叶有小毒,虽说其花无毒,但是我们也不建议过多服用,按照方子上的量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凤仙花活血通经功效较强,会使子宫收缩,所以孕妇是忌服的。另外还有报道称,凤仙花含有某些促癌物质,这种促癌物质不会直接挥发,但会渗入土壤当中,所以有种植凤仙花的朋友也要注意,在种植了凤仙花的土壤周围,不宜再种植于蔬菜水果食用。
》》编后语
凤仙花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还可以净化空气,姐妹们不妨自己在家种植一下哦!
︱作者简介︱
吴大真 女,1942年6月生,上海人。现任北京同济医院院长。北京恒安中医院、北海医院特邀肾脏病专家、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医药学术研究促进会常务会长,原《中国中医药报》社长、总编。
来源:吴大真的新浪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