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体内的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00 黄山日出-000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那么湿气与阳气是什么关系呢?罗大伦老师在本文中娓娓道来。

 

         今天北京的天气不好,本来都过了清明节了,往年这个时候很热,但是今年却很冷,我们家楼下的玉兰花都开了,在寒风中静静地开放着,整个天空雾蒙蒙的,湿气很重,因此显得阴冷。<编者注:作者写于2010年4月15日>

 

         所以,这让我非常有冲动讲讲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因为在下面讲述的一系列的张仲景的去湿的方子的时候,是无处不涉及到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对应的地方,他们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思考体系,这个思路让我们处处受益。

 

         那么,我们身体中的阳气和湿气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和我们看到的天气一样,当雾气重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因此温度降低了,据说,当年火山喷发,烟雾布满天空,地面很久都见不到太阳光,温度变得很低,结果,恐龙倒霉了,似乎恐龙的消失与此有关,否则现在动物园里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是恐龙。

 

         那么,当太阳光充足的时候,也会把雾气给散去,比如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般雾气就散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出来。

 

         我们的体内也是这样,水湿和阳气是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体内,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雾气。

 

         有很多患者问我:“我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阳虚呢?还是阳虚引起了湿气重呢?”

 

         如果明白了大自然的状态,我们就明白我们体内的情况了,就是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的人,先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太阳下山了一样,会引起湿气泛滥的;同样,如果湿气重了,就如同大雾天一样,也是遮蔽住阳光的,所以阳气也不足了。

 

         我们的体内,和大自然是对应的,我们的心属火,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那么会严重地影响心阳。

 

         脾属土,也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一样,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土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

 

         还有就是肾了,这也像大自然一样,我们土地的下面,有地下水,再往下,还有一个火,我们都知道了,如果这个火喷发出来就是火山爆发了,这个火是要藏在地下的,因此,肾也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它在土的下面,属水,但是,在水中,还有火,因此中医说,肾是两水夹一火,两边是水,中间是一点火,这个火叫命门之火,水和火在一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水火既济。这样,肾中火不至于过热,水也不至于过寒。

 

         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心阳不足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水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足了,体内的水湿也会重,肾阳不足了,也会出现水湿泛滥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湿和阳气的关系,明白了这个,大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生的道理。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些问题了,所以创立了很多思路来调整这些情况,具体的方法和思路非常的多,比如去上焦的湿气,去中焦的湿气,去下焦的湿气,振奋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这在张仲景的经方里面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么很多病都治不好,明白了,则效如桴鼓。养生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则可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不至于到疾病的状态,不明白这些道理,每天早晨起床就喝凉水,那么就是跟自个儿过不去,等有了病了,才明白自己出问题了。

 

         用养生的方法,防治自己进入疾病状态,这是我们古代的治未病的思路,如果大家能做到这些,那么天下会少很多痛苦的。

 

         我在学习张仲景的经方的时候,曾经琢磨过很多的方法,想找出最好的思路,最后,我琢磨出了一种形象的方法,就是用“图像”的方法,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研发中医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叫“取类比象”,与此类似。

 

         我不是很赞成那些死背条文的方法,因为张仲景给我们记录了很多内容,但是并不完全,许叔微(1)就告诉大家,要学习张仲景的思想,别死背,后来缪希雍(2)也警告过大家这事儿,所以我只是理解张仲景这个方子的思路,然后会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的图画,就是关于这个方子的机理的,非常形象的图画,比如,我讲的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画一个大自然的图像出来,这个思路等我讲到各个方子的思路的时候,会更明显的,到时候大家想象着这个图画,就会更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了。

 

注:

(1)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县)白沙人,南宋医学家。著《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书中共收录方剂三百余首,按病种分为二十五门。该书是许氏数十年医疗经验的结晶,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另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

 

(2)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

 

》》编者按

随着夏季的到来,雨水多起来,导致湿气过盛,由此阳气也会得到不同程度地受损,脾阳和肾阳甚至是心阳都会遭受到波及。所以下期我们将继续讲述一个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关于湿气困邪心阳的养生思路,请继续关注我们哟~

 

︱作者简介︱

罗大伦,1968年生,辽宁沈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健管家,原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罗大伦博士一直致力于将古代的中医文化介绍给现代人,因此广泛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上传播中医知识,曾出版了《百家讲坛 大国医》、《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等八十多万字的中医科普著作,在《健康时报》等报刊长期撰写专栏文章,被评为“健康中国2012十大风尚人物”。罗大伦博士在国内诸多商学院如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中欧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讲授“正能量——国学中的身心双修之道”课程。

 

来源:罗大伦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