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小儿夏季热”?


 

00 小儿夏季热作者:何语华 陈雪云

 

    小儿夏季热,又名暑热症,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证。因其多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南方各省因夏季炎热时间较长,故集中发病时间亦相应较长。已故广东省名老中医梁剑波老先生对本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和经验,具体怎样做呢?且看本文细细道来~~

 

         小儿夏季热是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婴幼儿特有的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与中医所称“小儿疰夏”、“暑热消渴”,“饮溺病”、“阳明经热证”等颇类似,近代也称“婴儿汗闭性暑热症”、“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综合征”。梁老对本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和经验,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理

 

         梁老认为本病的成因除与体质因素有关外,尚有下列四个方面:

 

一是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入夏后,每因断乳后伤食停痞,蕴而发热;

二是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尤其是气阴不足),入夏之后,不耐暑热熏蒸,遂致伏燥、伏火,发为本病;

三是小儿素体肺胃热盛,盛夏暑热蒸迫肺气与胃阴受损而致本病;

四是夏季发热缠绵日久,蒸热不止,阴损及阳,肾阳不振,脾阳运化失职,脾肾两虚也可发病。

 

2、辨证治疗

 

2.1 伤食停痞型

 

         主症为入夏之后发热,持续不退,无汗尿多,渴欲饮水,小腹胀实,便溏厌食,舌红、苔黄厚腻,脉多滑数,指纹紫滞。多见于夏天断乳,过食生冷饼饵,导致伤食成痞,痞积化热与暑热交缠遂成此证。治宜和中消导,消暑泄热。方用梁老自拟地金保和汤加味:地骨皮、鸡内金、独脚金、青蒿、莱菔子、连翘、神曲、山楂、茯苓、法半夏、陈皮。停痞腹部胀实者,宜和中消痞、清泄退热,用蒿甲和中饮:青蒿、鳖甲、牡蛎、佩兰、枳实、茯苓、神曲、麦芽、水仙子、荷叶、白芍。

 

2.2 伏燥伏火型

 

         主症为持续发热不退,蒸热无汗,口渴而小便短赤,烦躁不安,夜睡不宁,或兼咳嗽(但肺部检查未见异常),夜热早凉,舌尖红、苔薄白干或黄干少津,脉多数疾。此乃去年感于温燥,肺金未清,又逢暑热,伏燥骤发为病;或体内湿热素蕴,暑热湿火并发为病。治宜清金润燥,佐以消暑。伏燥者用自拟加味川贝瓜蒌散治之:川贝母、栝蒌皮、山栀子、黄芩、枇杷叶、甘草、地骨皮、青蒿、橘红、花粉、冬瓜仁。伏火者用自拟寒芩四逆汤:寒水石、黄芩、生石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丹皮、玄参、银花、灯芯草。若小儿肝火炽盛,兼见目赤唇红,夜寐躁扰 齿 介 齿者,治宜泻肝清暑,降火生津,予自拟三石龙胆汤:生石膏、寒水石、石斛、龙胆草、山栀子、生地、柴胡、黄芩、甘草。

 

2.3 暑伤肺胃型

 

         主症为长期发热,常持续2~3个月,气温愈高,发热愈高,夜热早凉,口渴多饮,小便清长,患儿虽病但精神尚好,玩耍如常,食欲无大改变,舌质淡白或淡红、指纹红紫,间或不显,脉数。此为暑伤肺胃,气阴损耗。治宜清暑透热,益气养阴。可予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地骨皮、青蒿、白薇、荷叶、白莲花;如症见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手足心热,则用自拟育阴清暑二至生脉散:花旗参、五味子、麦冬、竹叶、玄参、葛根、地骨皮、银柴胡、女贞子、旱莲草。

 

2.4 脾肾阳虚型

 

         主症为长期低热不退,朝盛暮衰,精神萎靡,面色白,形体消瘦,甚或足冷便溏,食欲不佳,舌淡 白、苔净,脉细数乏力,指纹淡白隐约不清。多见于疾病中、后期,为久病及肾、上盛下虚之证。治宜温脾固肾,护阴潜阳。偏于肾阳虚者,用梁氏附桂缩泉饮:制附子、肉桂、益智仁、桑螵蛸、乌药、补骨脂、龙齿、石斛、青蒿;偏于脾虚者,用举元煎或参苓白术散加地骨皮、白薇,长服一段时间方能奏效。

 

3、验案介绍

 

         例,患者,女,2岁半,1992年7月13日门诊。患儿4周前突发高热、咳嗽,经当地卫生院疗3天后咳嗽好转,但发热持续不退,时高时低,后转市某医院治疗。经抗生素、激素、抗病毒口服液等治疗无效,体温稽留于39.5℃~40.1℃之间。梁老会诊时见:腋温39.5℃,形体消瘦,肤热灼手,头及四肢尤甚,无汗,口渴,小便如常,胃纳尚可。易发脾气,唇干,舌嫩红,指纹深红。X线胸透检查心肺未发现异常,血及大小便常规检验均正常。细询其家长,谓患儿去年夏季亦曾有类似发热史近2个月。诊为小儿夏季热(暑伤肺胃,气阴两伤),治宜育阴益气,清暑透热。方拟二至生脉散加味:花旗参(另炖兑入)、五味子、竹叶各6g,麦冬、地骨皮、银柴胡、女贞子、旱莲草、青蒿、白薇各10g,生石膏12g。清水煎服,3剂,16日复诊:服药后,腋温37.8℃,烦渴略减,舌嫩红,指纹红。效不更方,原方加荷叶12g。续服5剂。22日三诊:体温正常,诸症已除,唯口微渴,舌嫩淡红,指纹淡红。三伏时节,虑其复发,予养阴健脾巩固疗效,参苓白术散去陈皮、砂仁,加石斛、玉竹。连服1周而愈。

 

4、讨论

 

         小儿夏季热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虽然无并发症,至秋凉多可自愈,但本病对小儿体质造成损害,也给家长造成严重心理压力,故仍需积极治疗。根据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本病属本虚标实,故治疗时须注重维护阴津阳气,即挟其他因素,仍当以此为原则。

 

         小儿体质娇弱,易虚易实,而汗与小便俱属阴津,异物同源,故王纶《明医杂著》关于“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的治疗原则在本病应用时应当慎重,仍应以益气生津为大法。又小儿“脾常不足”,治疗时当顾护脾胃功能,俾其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旺盛,使正气渐强,方能早日祛邪外出。

 

         热退之后,须防来年再发,可用自拟经验方蒿皮四物汤作巩固治疗:生地、沙参、炒鳖甲、当归身、白芍、青蒿、地骨皮、丹皮、甘草。本方益气补阴,轻透余热,热退后连服1~2周,效果良好。

 

》》编者按

         小儿夏季热缺乏特效药,所以预防比治疗显得更重要。加强居室防暑、降温、通风、散热,让居室保持凉爽、空气新鲜。若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不超过7℃),并要注意定时通风换气。加强锻炼,少带孩子到高温酷热的地方去游玩,多带孩子到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玩耍,增强孩子身体素质和适应气候的能力。

 

| 名医介绍 |

梁剑波 (名老中医)(1920-2003),岭南文化大师,中国近代奇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中国医学“岭南派”创始人之一。原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名誊院长、广东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科技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世界名人录医学精英入选专家。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6月4卷12期、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