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保健话节气——立秋


01 立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时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立秋,标志着秋天即将开始,暑去凉来。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为凉风至,二候为白露降,三候为寒蝉鸣。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农作物开始收割。立秋昼夜温差大,易得感冒、发烧、过敏等疾病,那我们如何养生与预防疾病呢?请看看严苏纯老师是如何讲解的~

 

【气候特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字是由一个“禾”一个“火”构成,意味着火烧秸秆,是秋天麦收后的一种行为,旨在秋收后通过烧秸秆来重新滋养大地,也象征着一种成熟、收藏的状态。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谚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虽然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但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习俗由来】

 

        立秋在旧时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蓐收等仪式。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取七至十四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是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

 

        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但咬的是西瓜,和江南地区的“啃秋”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精神起居养生】

 

        立秋后,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本节气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内心应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凋零的季节,肃杀的气候,很容易平添忧愁的情怀,更容易伤到肺。

 

        《黄帝内经》记载秋天养“收”的要诀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能顺应阳气的收敛,可以多藏精;而早起则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根据秋季的发病特点,我们必须增强防病意识,适应气候变化,努力避免秋燥伤人,防止外邪侵入。早秋气温虽高,但温差较大,昼热夜凉,需注意增减衣被,不可贪凉露卧,尽量不用空调风扇。

 

【饮食养生】

 

        尽管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颇多。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秋日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

 

        多食酸少食辛。秋主收,在食补上要做到用酸补之,而辛能泻之编者注:肺者通于秋气,易散。故而“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此处以适其性为补,与其他的补含义不同。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要尽可能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

 

        此外,秋天润燥,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还应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大有帮助。

 

        另外,秋季也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因此要特别注意卫生。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误区】

 

        中医认为:燥邪为秋令时邪,属金通肺,肺为娇脏,故燥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的最多的名词。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谓之燥咳。

 

        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为常见,前者几乎无人可免。喉、咽编者注:《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喉指喉咙,主天气,呼吸之气;咽在饮食物下咽的食管上端,主地气。与本文稍有差异。也分别是肺之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所袭,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

 

        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中医曰:“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因此在临床上给予润肺药时一定不忘加上若干润肠通便的药,如麻仁、郁李仁、黑芝麻、何首乌等。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我们常说“贴秋膘”这个词,意思是要大鱼大肉地好好吃,把自己养得壮壮实实的,迎接严冬的考验。其实贴秋膘不只局限在吃上,秋天早睡早起就是随着天地的气机,让我们的身体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收敛气机,藏精补精,就是最好的贴秋膘。但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群在秋季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

 

        一提到减肥很多女性都会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到底脂肪有多少危害,减肥到什么程度算合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操之过急或矫枉过正往往会使维护健康变成危害健康。我们先来看看脂肪的功效:许多人认为脂肪是导致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事实上,人体对脂肪的需求量,不可太多,更不可以太少。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40%是由脂肪所提供。脂肪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在脑细胞和神经细胞中含量最多。此外,脂肪还具有调节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关节的作用。它分布在各内脏器官间隙中,可使其免受震动和机械损伤。数据显示,成人每公斤体重需要2.5克脂肪,体重为50~60公斤的成人,每日需食用125~150克脂肪。目前最常使用测量肥胖度的方法就是“腰围除以臀围”,女性指数0.75~0.8为正常,男性0.85~0.9为正常。如果女性指数在0.75以下,就属于脂肪含量偏低了。由于脂肪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脂肪太少会造成机体能量摄入不足,而使体内大量脂肪和蛋白质被超常耗用,以致雌激素合成障碍明显缺乏,影响月经来潮,甚至造成经量稀少或闭经。可见,适量脂肪对我们是有益的,减肥必须适度。

 

【本节气养生提要】

 

1、立秋早做防燥准备。

 

2、脂肪是人类必须的营养成分。

 

3、减肥切记适度。

 

【预防本节气疾病饮食攻略】

 

丝瓜蜂蜜汁: 取生丝瓜适量洗净榨汁,按10∶1的比例调入蜂蜜搅匀而成的生丝瓜汁。

 

点评:此汁具有清热止咳化痰的功效。丝瓜是夏秋之交时节非常适宜的蔬菜,营养价值很高,立秋时令多吃丝瓜对身体很有好处。中医认为,丝瓜味甘性平,有清暑凉血、解毒通便、祛风化痰、润肌美容、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等功效,其络、籽、藤、花、叶均可入药。

 

|作者介绍|

严苏纯,女,中西医结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联亚健康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亚健康临床咨询及应对策略指导、肿瘤的姑息疗法、肿瘤放化疗血象的保护、中药对造血调控的研究。

 

来源:食品与健康(2014[8]),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